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 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 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 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 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 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 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 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 酒、酒茶。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全国有名 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发源地,拥有着彝调、 花腰歌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歌舞。海菜腔为滇 南四大名腔之首,曲调优美动听,万事万物经 口即成诗句。闻名遐迩的烟盒舞,伴以热烈的 四弦声和清脆悦耳的烟盒声,韵律刚柔相济, 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曾两度进京怀仁堂表演。 北部山区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龙,更是风姿绰约、 独具特色,已参加过50周年国庆演出和北京 2008年奥运会文艺演出,并多次应邀出国表演。
彝族 -----之花腰彝
组员:段玉凡、石郁芝、吴红春、 范怀琳、王静、孙小梅
彝族简介

彝族(彝语:诺苏等),原称“夷族”, 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彝族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 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 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彝族支系 族群繁多,有诺苏(nuosu0、聂苏(nisu)、 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 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

风俗

节日:具有花腰彝传统特色的“火把节”、 “咪嘎好”、“德培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盆好)、(咪嘎 好) 汉语意思都是 “祭竜”或“祭龙”, (咪嘎好) 每年都举 行, “德盆好” 则逢十二 年一轮的马年、马月、 马日,则要祭大龙, 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 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 祭龙进,先推选一全 德高望重的老人为 “龙王”,由龙王带 瓴大家拜龙树、祭龙 神
花 腰 新 娘
/us/5718277/44047 12.shtml
饮食文化


酒文化: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 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 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 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 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 “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
花腰彝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 并非自称,是他称。花腰彝是主要生活在 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 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 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 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 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

其中以大玛樱花为主 图,四周绣有花边。 头巾、衣袖、坎肩、 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 部分都用马樱花、杜 鹃花、山茶花等变形 图案,在帽檐和肩峰 处,还扎有银、铜、 钢丝为柄的花缨,走 起路来左右晃动,如 彩蝶飞舞。
建筑
风俗
婚俗: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 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 “三年不落夫家”制。 “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 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 同宗不婚制: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 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 按宗法被处死。 “三年不落夫家”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 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 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 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 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 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一套完整的“花腰”服饰,据说由七十二样配 件组成,每样配件皆隐含一个或几个有关其民 族传说或故事。如:衣尾正中设一朵“葫芦 花”,两边各设一朵“火焰花”。这“火焰花” 和“葫芦花”均隐含民族历史的辛酸。其所以 衣尾设“葫芦花”,是因为远古洪荒时,彝族 始祖“阿谱笃姆”兄妹用仙人赐给的葫芦留下 了五谷杂种,以示纪念;衣尾两角设“火焰花” 是因为彝族“六祖”时发生过“火烧松明楼” 惨案,以示哀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