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历史文化学院09文化产业管理杨英英090244086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

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

他认为,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认为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修改1、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

因为任何生物的生殖能力都要大大超过生物的简单更替水平,人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种属一点也不例外,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完全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

用n表示人口数量(人)。

2、个人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粮食为例)有下限。

它是马尔萨斯理论中“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数量化和精确化的表述。

它也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

用s表示这一下限,即表示确保生存的基本口粮水平(斤/人)。

3、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有上限,这就是“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

它也根源于农业的生物学属性。

裴先生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条件下,“土地生产率界限”并不相同,一般地,它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从这一角度看,“土地生产率界限”是相对的;但是在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往往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稳定的(更确切些说是停滞的)技术状况又决定了当时的“土地生产率界限”具有不可突破性,从这一角度看它又具有绝对性。

裴先生用y表示亩产量的上限(斤/亩)。

4、社会所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它根源于人类无法改变的地理条件。

裴先生用a表示土地(亩)。

先假定社会的初始状态是人口稀少,土地相对丰裕。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人口的自然增长必然要求有更多的粮食来供养,由于单位土地的产量有限,这就必须扩大种植面积才可能解决,于是村庄周围的荒地被开垦为耕地。

等到村庄之间已经没有荒地可供开垦之时,再增加的剩余人口就会选择迁移到偏远地区垦荒,直到偏远地区也逐渐开垦完毕为止。

但是人口却不因为缺乏可开垦的荒地而停止增长。

为了解决新增人口的生存问题,人们只得更加集约地利用原有的土地,通过在原有土地上增加劳动投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推动土地单产逼近或达到当时当地(土地质量也有差别)的“土地生产率极限”。

土地单产越是接近“土地生产率极限”,每一单位劳动投入获得的边际报酬就越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速度,于是人均粮食越来越少,一直减少到生存底线s为止,这时就会出现食物对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这时粮食达到最大总产量ay,人均粮食为ay/n,它等于个人对粮食的最低需求量s,即s=ay/n,还可以变形为ns=ay。

这时粮食单产已经达到极限y,不能够再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为地理条件所限制只能维持在a,所以总产量ay已经达到极限。

由于s为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没有降低的可能,于是人口n也不再有增长的现实余地,这时社会收敛于ns=ay 状态。

笔者把此时的人口状态n称为饱和状态(地理学上把这一人口数量称为“环境人口容量”)。

如果没有外生变量的掺入,社会按照这一原理运行,最后都会出现人口的饱和状态,此时四个因数都僵持不动,社会本身也限于停滞(没有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家把这一情况称为“人口陷阱”、“人口均衡”等等。

裴先生归纳说,任何时候的社会状况,不外乎ns<ay、ns=ay、ns>ay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总需求小于总产量,社会还有剩余,土地产出量也没有达到极限,所以总产量也有继续增加的余地。

按照马尔萨斯原理,这个社会一定还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由于人口具有自然增长趋势,并且人口增长快与粮食增长,所以社会最后总会达到ns=ay的状态,成为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是需求大于总产量的情况,这时社会已经难以供养现存人口,于是就会饿死人,迫使人口又恢复到ns=ay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裴先生也认识到ns>ay的状况是社会动乱、农民起义的基础原因。

对社会何以会出现ns>ay的状况,裴先生虽然也提到了自然灾害,但没有作深入分析。

实际上,自然灾害是引起社会变化的重要“外生变量”。

我们将自然灾害纳入马尔萨斯模型,就会得到如下推理:当社会收敛于ns=ay状态时,如果突然遭遇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粮食单产就会大大下降(y值减小),甚至出现绝收(y=0),这时就出现全局性的ns>ay的情况,社会状况就会变得非常严重。

由于s是维持生存的底线,于是就只能降低人口n来求得平衡。

马尔萨斯看到,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都对人口造成“实际”的抑制。

我们从人口模型看,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瘟疫往往产生于人口饱和之时。

当社会收敛于ns=ay状态时,人口都普遍陷于贫困,人们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即使没有天灾,也容易遭受瘟疫的打击。

我们都知道西欧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曾经造成了人口的大量下降。

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有关瘟疫的情况并不多,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瘟疫很少,只不过是被人系统记载和研究的较少罢了。

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战乱的记载很多,其中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与天灾密切相关。

天灾迫使农民无法生存,参加起义是唯一可能的活路。

农民起义和社会战乱毁灭了大量人口(中国历史上毁灭2/3人口的战乱就不在少数),人地矛盾危机趋向缓和,天灾往往也已经过去,幸存人口渴望安居乐业,于是出现了新的统治王朝(公共产品提供者),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王朝循环。

用改进的马尔萨斯模型来说,就是又开始了由ns<ay状态,经过ns=ay收敛,最终由天灾引发ns>ay的状态,导致社会的下一轮崩溃。

总之,自然灾害间接毁灭人口,而战争和瘟疫则是直接毁灭了人口,都造成了对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容易看到,裴先生把马尔萨斯模型归纳为四要素收敛于均衡状态,确实比马尔萨斯的理论更为科学。

尤其是,四要素都根源于人类无法控制的、在社会经济理论模型内无法解释的“自然法则”,确实是落到了“非经济的底部”,完全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基础性“公理”。

笔者以为,裴先生确实为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发展中国家跨越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对策思考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后来,又提出了“环境陷阱”,想必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想请大家谈谈关于人均收入,人口,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实,不妨用最简单的知识点去解释吧. 就拿我们在初级微观学的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在面包和生产机器的两者之间做选择, 只要你永远不选择食物作为唯一的产品. 你永远都会有经济增长的余地,那么也就永远也有人口增长的机会. 当然,不同的点差别在于人均分得面包数量的多少. 那就是说, 人均生活水平增长的快慢有所差别咯.当然,如果用增长理论去分析的话, 我们当然会说capital-labour ratio会长期趋向于一个定值. 假如capital labour ratio过高,labour就会增加去让它回到这个定值.但是劳动力却不等于人口. 所以,本人觉得还是用微观的去解析会比较容易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是逐渐变大,不变资本逐渐加大,可变资本的比例逐渐变小.就会出现失业/但是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上升,随着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也就可以供养自然失业的人.当然,这是在资源充分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所以我们中国只要努力也是可以避免马尔萨斯陷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