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

早期食道癌治疗方案早期食道癌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按照外科的原则作彻底切除术,并在术后积极进行一系列巩固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①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EMR):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道癌,通过内镜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通常建议在EMR术后每隔6-12个月进行内镜检查和碘液染色是必要的。

②食管早期表浅癌的内镜激光治疗:对于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试验组结果显示内镜激光治疗5年存活率为97%,自然病程5年存活率为67%。

③早期食道癌的光动力学治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光动力治疗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包括四种,即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中医治疗。

中期食道癌治疗方法应结合使用,由于食道癌中期多未发生远端转移,治疗方法受限较少,但鉴于化疗效果有限,首先考虑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食道癌中期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22%。

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DDP和BL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超过30%。

食道癌中期进行放疗,5年生存率仅10%,要提高放疗疗效,须服用某些中医药物或抗癌增敏剂。

中期食道癌手术及放化疗后应用中医调理,可杀灭残余肿瘤细胞,增加放化疗效果,减轻副作用,对促进患者机体恢复和防止转移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晚期食道癌治疗晚期食道癌患者通常体质比较虚弱,而且体重较轻,不可以再进行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运用中药治疗食道癌,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是晚期食道癌治疗比较理想的选择,同时,患者心态对于保证晚期食道癌治疗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中医无毒抗癌治疗技术广泛运用于食管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提高预后,更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

在食管癌高发区对40岁~69岁年龄段人群进行普查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行之有效的途径。

内镜检查辅以食管粘膜碘染色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的最佳方法。

内镜超声检查(EUS)、微型超声探头检查(MPS)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引活检(FNAB)提高了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

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效果十分满意。

ep-mm2癌无淋巴结转移,通过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或氩离子束凝固术等治疗可使食管上皮原位癌和绝大多数粘膜内癌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策略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食管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国内、外较广泛地应用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

常用的方法有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甲苯胺蓝染色法和甲苯胺蓝一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

卢戈氏碘液染色法操作方便省时,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中较普遍的应用,常用1.2%~1.5%碘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于指示内镜活检部位、提高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显示多点病灶和设定内镜治疗癌灶的范围很有帮助。

3、内镜检查对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的判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我国把早期食管癌分成上皮内癌(ep癌)、粘膜内癌(mm癌)和粘膜下癌(sm癌)三类。

日本进一步把mm癌和sm癌细分为三个亚型。

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ep癌无淋巴结转移;mm癌淋巴结转移率为0%~4%;而sm癌淋巴结转移率33.3%~50%。

我国学者对307例早期食管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原位癌无淋巴结转移,粘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2.11%,粘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达18.37%。

ep~mm癌手术切除后的五年存活率为96.4%~100%;sm癌的五年存活率为52.4%~70%,。

由于ep~mm癌和sm癌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明显不同,术前精确地估计食管表浅癌的浸润深度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十分重要。

目前判断浸润深度的目的主要是鉴别mm癌和sm癌。

(1)内镜超声检查判断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内镜超声检查(EUS)能够显示食管壁的各层结构,可以比较客观地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并可诊断癌周肿大的淋巴结。

微小超声探头(MPS)可经一般内镜的活检孔道送入食管腔,在通过普通内镜对食管进行全面观察的同时,直接对准微小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高频超声(15—20MHz)能清楚显示食管壁的组织结构及食管表浅病变,可以探出9层图像。

国外的系列报道中,MPS对上皮内癌和粘膜内癌检查的正确性为85%-93%。

国内有关早期食管癌EUS的报道很少。

(2)内镜检查肉眼判断食管表浅癌的浸润深度:德国学者May在一项前瞻性双盲对比研究中,高清晰度内镜检查肉眼判断mm癌和sm癌的正确率分别为94.1%和56%。

我国尚未见这方面深入研究的报道,有谓根据内镜所见和活检诊断评估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在80%~90%左右,这只是经验之谈,因无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严格对照。

今后应开展术前内镜检查肉眼判断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积累经验,因它更适合中国国情。

中晚期食道癌多已发生扩散转移,手术切除几率不大,即便手术也仅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

临床上中晚期食道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且以中西医结合为治疗原则。

化疗是食道癌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它存在着“敌我不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被杀死)、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药量少了不起作用,药量多了又容易出现毒性反应)、毒副作用等严重不足,其中以消化功能受损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反应最为明显,往往使食道癌患者因反应严重而难以接受化疗或不能坚持完成整个疗程。

放疗也存在着明显的放疗反应,使许多病人不得不中断放疗。

如果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配合补益气血等中医治疗,对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中药的超强止血是西医无法超越的。

(3)纵观食管癌的早诊历史,20世纪60年代我国沈琼教授发明了食管拉网法,提出细胞学诊断标准,使食管癌的早诊成为现实,并历史性推动了食管癌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但由于其敏感、特异性较差并且接受度较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随着拉网材料的改进,拉网的接受度及敏感性有所提高,而其特异性也随之降低,但研究人员仍没有放弃努力,以期发现一种敏感性、特异性及接受度均较高的早期食管癌初筛方法。

根据我们的经验,目前在中国大范围开展以内镜为主的筛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均不成熟。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镜下碘染色技术的应用,食管癌的早诊也有快速的发展。

我院王国清教授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中国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下诊断标准及碘染色分类标准。

我们将病变的碘染色情况分成3级,结果表明,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其中80.7%早期食管癌碘染色Ⅰ级;95.6%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碘染色阳性,91.3%碘染色为Ⅰ~Ⅱ级;正常黏膜37.5%碘染色阳性,但只有0.4%碘染色为Ⅰ~Ⅱ级。

我院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普查。

早期食管的检出率基本稳定在3.5%左右。

因此,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加多点活检是现阶段食管癌早诊的最佳技术组合。

虽然我们在筛查中能够发现大量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但临床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均能发展成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食管癌,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

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所以目前临床上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治疗策略是一样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50%和25%。

因此,正确评价食管癌前病变的风险状态对于早期食管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尤为重要。

早期食管癌的治疗现状是,给予大多数早期食管癌患者微创治疗,少数患者接受外科手术,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癌的治疗原则一致。

对于中度不典型增生,如果病变大于3 cm,则采用微创治疗;病变小于3 cm和轻度不典型增生则进行定期观察。

这说明单纯依靠病理诊断制定的治疗原则还有不足。

因此,近年来我们与基础学科合作,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希望发现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事件及标志物,以客观判定食管癌前病变的风险状态并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表明,原位癌无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有2%~8%的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有28%~40%的淋巴结转移。

因此,目前只是将位于黏膜肌层以上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定义为早期食管癌。

日本学者将黏膜下分为3层,即SM1、SM2、SM3,由于SM1淋巴结转移几率与黏膜内癌几乎一致,因此也把SM1列为早期食管癌,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现有技术很难在治疗前进行准确判定,因此我们仍以黏膜肌层以上无淋巴结转移作为早期食管癌的判定标准。

以往主要根据病变在内镜下的表现来主观判定病变的浸润深度。

王国清教授对一组高危人群(3000人)的内镜筛查发现, 757例为早期食管癌,其中420例接受手术治疗,420例中原位癌76例,黏膜内癌126例,有黏膜下浸润者218例(52%)。

因此,仅根据内镜判定病变的浸润深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最近应用内镜超声(EUS)对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了研究,16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EUS与CT检查,结果表明,EUS对病变浸润深度判定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

在N分期上,EUS和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但EUS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而CT 的特异性却明显高于EUS。

随着新技术的进步,现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技术,如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光动力治疗(PDT)等。

APC为一种非接触热凝固病变组织法,但由于其无法通过标本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客观判定,因此密切随访对APC治疗十分重要。

EMR是一种应用微创技术在内镜下切除病变黏膜的方法,是目前治疗早期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其5年生存率达95%左右,远期效果在密切随访中。

随着新光敏剂的出现,PDT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尤其是多发病灶及病变面积较大的患者,优势显著。

我国安阳市肿瘤医院与挪威国立肿瘤医院应用新光敏剂5-ALA治疗83例早期食管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无远期结果报告。

最近我院也准备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将早期食管癌随机分为几组,分别对EMR、PDT、APC等进行系统评价。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食管、贲门部狭窄而出现吞咽、进食困难者;幽门、十二指肠壶腹慢性狭窄引起明显胃潴留者;直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者。

1.良性疾病(1)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腐蚀性食管炎(憩室切除术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放疗后)、食管蹼、消化性溃疡瘢痕狭窄、贲门失弛缓症。

(2)下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特别是左侧结肠)、痣核切除术后等2.恶性疾病(1)上消化道:食管癌、贲门癌、胃窦癌;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结转移导致外压性食管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