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职法律硕士考试《宪法》重要知识点(24)-法硕一、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和履
行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ﻪ
ﻪ我国现行《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是防止滥用权利的限制性规范,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一条总的指导原则。
ﻭ
ﻪ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总是有一定限制的,不受限制的权利和自由是不存在的。
首先,公民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享有权利和自由。
因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此外。
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程度,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即“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就国家而言,应该尽快地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逐步扩大公民享受权利自由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实现权利自由的物质保障条件。
就公民而言,在行使权利自由时,则必须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发,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实际可能,提出过高
要求。
ﻪﻭ
ﻪ正因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始终是受社会和生产文化水平的制约,所以,尽管公民的权利自由最终须由个人享有,具有个体性,但究其实质却是社会的。
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服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权利自由还是具有社会性,还要受他人的权利自由限制。
因此,公民在行使权利之前必须设想三方面利益:自己的、与自己对应的义务人的、权利义务人之外第三者即社会利益。
只有这三种利益互不冲突、和谐一致,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否则,就将走上滥用的歧途。
据此现行宪法还规定了,我国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自由时,不得滥用权利,违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是公民行使权利自由的前提条件,因此,公民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
此外,
在我国,每个公民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任何公民在行使权利自由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否则必将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并导致个人自由和权利丧失,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并阻碍国家发展。
因此,任何公民的行为应以保障他人
ﻪﻭﻭ二、我国宪法修正自由和权利为前提。
ﻭ
案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人权,简言之,就是作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人所固有的权利。
它包含生存权以及国家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一般称之为公民权。
人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
ﻪﻭ
ﻪ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之后,我国将人权入宪,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法理基础,使人权在我国从政治宣言上升为宪法规范,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ﻪﻭ
ﻪﻭ宪法修正案将人权入宪,意味着向世人郑重宣示:宪法和法律已经写入的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都将得到国家的尊重和保障。
同时,在如何落实对人权的保障问题上,新的宪法修正案特别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一规定为人权的保障进一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ﻭﻪ
2015年在职法律硕士考试《宪法》重要知识点(25)-法硕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指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关系。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反映了国家与公民、公民与集体、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本来是一致的。
“在氏族制度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还没有任何差别。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的意志和利益,从而导致了权利和义务的分离,即剥削阶级享有权利,被剥削阶级承担繁重的义务。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ﻭﻭ
1.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说明权利和义务的不可截然分割性。
ﻪ
ﻪﻭ2.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
这主要是就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言的。
宪法规定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对于子女而言是一种权利,对父母而言则是应尽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对父母而言是一种权利,对子女而言则是一项义务。
义务的履行,就是权利的实现。
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
ﻭ
ﻪ3.权利和义务的彼此结合。
这是指某些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
例如: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ﻪﻭ
ﻪ4.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只有当公民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越广泛越有保障,激发起公民的积极性时,公民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义务才能彻底实现。
同样,公民只有认真履行了其对国家的义务,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实现其各项权利,并进一步扩大公
民享受权利的范围。
ﻪﻭﻪ
2016在职法律硕士考试《宪法学》知识点详
解汇总
ﻭ一、宪法与其他法律有何异同?
ﻪﻭﻭﻪ答:宪法虽是法律的一种,但由于它调整的对象不同,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宪法又不同于普通法律。
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就其法律属性来说,和普通法律的区
别在于:
ﻭ
第一,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
容不同。
ﻪ
ﻪﻭ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定的法律规范调整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国家的总章程。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最重大和根本的问题,它是国家和公民活动的法律基础。
正因为宪法的内容在于确认一国的根本制度,因此有的国家就把宪法与根本法等同起来。
基于宪法的根本法特征,
ﻪﻭﻭ第二,宪法不能像普通法律那样具体。
ﻭ
ﻭﻭ法律效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ﻭ
力即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国家赋予法律以约束力和强制力是法律具有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法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违反宪法的行为,同样必须依法予以制裁。
同时,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因此,宪法不仅具有一般的法律效力,而且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
ﻪﻭ
ﻪﻭ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
不同。
ﻭﻪ
宪法的这一特点是由以上两个特点引申出来的。
为了体现宪法的权威性,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数国家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定程序。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即所谓制宪权)是一种最高的国家权力,体现着国家的主权。
ﻪﻭﻭﻪ宪法的以上特征表明了它和普通法律的区别和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即“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法”。
ﻪ
ﻭ二、如何理解宪法的概念及其本质?ﻪﻭﻭﻪﻭ答:在本质上,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一个已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宪法本质的表现形式将发生变化。
所以,从更广泛意义上说,宪法客观地反映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宪法与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关系,表现为:ﻭﻭ首先,宪法是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任何一部宪法的产生,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没有阶级斗争的胜利,没有取得政权并建立起阶级统治的国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宪法。
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为了建立适合于本阶级利益的制度,并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按照它的意志来行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宪法这一工具,来达到
它的目的。
ﻪﻭ
其次,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具体历史条件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的宪法,其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ﻭﻭﻪ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力量对比强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因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宪法,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ﻭﻪﻭ
总之,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反映着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宪法的制定或修改,总是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形势的发
展变化分不开的。
ﻪ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对宪法的概念作如下的归纳:所谓宪法,就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