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不良反应证据的严格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证据的严格评价


而住院,50万人是严重
的ADR,每年约死亡19万 人,从而增加医药费40 亿。
美国1994年统计
o
o


因ADR致死76,000例,是住院病人死因的第六位, 前五位如下: ①心脏病 743,460例 ②肺病 529,904例 ③卒中 150,108例 ④肺炎 101,077例 ⑤意外 90,523例 ⑥ADR 76,000例 据美国2002年统计,因ADR致死106000例,是死因的第 四位,住院天数延长二倍,每年损失1360亿美金 。 FDA网


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 奇特型) 属过敏或特异性,与已知该药的药理学效应无 关。病人敏感性增高,对药物反应发生质的改 变,是与遗传药理学变异或者获得性药物变态 反应有关。 一般难以发现,难以预测,发生率低<5%,但 死亡率高,如变态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如青霉素过敏,氯霉素引起再生不良性贫血等。
否 0 -2 -1 -2 +1 0 -1 0
不知 道 0 0 0 0 0 0 0 0
记分
1.该ADR以前是否已有报告 2.该ADR是否在使用所疑药物后出现 3.使用药物或使用该药特异对抗剂之后ADR是否改善 4.再次使用所疑药物ADR是否再出现 5.是否有药物以外的其他原因可能引起这种反应 6.血(或其他体液)药浓度是否为已知的中毒浓度 7.增大药物剂量反应是否加重;减少药物剂量反应是否减 轻 8.以前患者是否应用相同或类似的药物时是否也有相似的 反应

目标集中于孕期服用反应停
描述性研究
反应停销售量与短肢畸形数的关系
国 家 反应停销售量(公斤) 短肢畸形病例数
奥地利 比利时 英 国 荷 兰 挪 威 葡萄牙 瑞 士 前西德 美 国
207 258 5769 140 60 37 113 30099 25
8 26 349 25 11 2 6 5000 7


可能: 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符合;但原患疾病或其 它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
条件: 时间顺序合理; 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仅有一定的相符性; 又不能合理地以原患疾病来解释; 可疑: 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


书上介绍ADR 病因学关联程度分级
1 肯定的(definite) ADR,用药后反应的时间上是合理的,或已测出体液或组织中相应 药物浓度,该反应涉及药物的已知反应形式,在停药后反应消失, 再给药时(称为再暴露)反应再现(称为激发试验)。 2 很可能的(probable) ADR,用药后反应在时间上是合理的,反应与药物已知作用相符, 停药后反应消失,且患者的临床的已知特征对此反应不能作出解释。 3 可能的(possible) ADR,用药后反应出现的时间合理,反应与该药的已知作用相符。 但原有临床情况及其它疗法的关系也能导致此种反应。 4 可疑的(doubtful) ADR,给药与反应时间顺序相关,不遵循“可疑药物” 的已知 ADR 类型,能用已知病人的临床状况的特征来解释。 5 不可能(impossible)


常见影响因素有药物剂型改变引起的药物生物利用度 改变,机体一般状况,生理及病理状态和遗传因素 的差异造成的药代动力学的变化.药物代谢排泄相 关的器官功能受损时,即使正常剂量给药也可造成 A型反应.如肾脏疾患时主要经肾排泄的地高辛血 药浓度升高,肝功能障碍时,主要经肝脏代谢,消 除的药物巴比妥类血药浓度升高.长期用药致病如 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停药反跳现象等,也属A型 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方法:
“病因研究三步曲”

描述性研究:为病因提供线索 分析性研究(含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 进一步明确病因 干预性研究: 干预后发病率下降,反过来证明病因


根据临床发现的特殊患者提出病因假说

1961年德国,首先报道海豹肢畸形胎儿 排除了
1. 遗传---有人研究了34个家系 2. 病毒, 孕期X线, 清洁剂, 避孕药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Weiker等
母亲孕期服用反应停与子代海豹肢畸形的关系 服用反应停 有 无 合计 病例组 12 188 200 对照组 2 298 300 合计 14 486 500
X2 = 12.54,
df=1,
p<0.01,
OR=9.5
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McBridge
孕妇服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的关系
按严重程度分类及分级 按 ADR 的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不需要治疗,不会使原有疾病复杂化,引起反应的药物 可以不必停用,也可能要停用,停用后即消失。 中度:症状明显,但对重要器官或系统只有中度损害,需要治 疗或住院或延迟出院超过1天。 重度:致命或危及生命,甚至使病人预期寿命缩短,有严重的 生命器官或系统损害(即使是一过性的),反应延续有大于1 月的。 按 ADR 严重程度分级: 1 级:轻微的、非进展性反应,如轻微头痛; 2 级:较重的非进展性反应,为严重的头痛; 3 级:可能影响正常生活的慢性效应,或一段时间间歇性地影响 日常生活;如支气管哮喘,癫痫等; 4 级:长期影响日常生活的慢性效应,但不是致命或缩短寿命的 效应; 5 级:可缩短预期寿命,但不会直接危及生命,如高血压。 6 级:1~2 年内可致死,但不是急症。 7 级:危急的致命的反应,可在一年内致死,如严重的心律失常 等。

肯定:用药以来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 该反应与已知的药物不良反 应相符合(有类似文献报道);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 再现(又称为激发试验); 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 该反应与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 停药后反应停止; 反应无法用病人疾病来合理的解释,出现的反应 不是原发疾病加重、演变的结果
海豹肢畸形 + 服反应停组 未服反应停组 合 计 10 51 61 - 14 21434 21448 合计 24(42%) 21485(0.24%) 21509

反应停组致畸发生率=10/24=42% 未服反应停组致畸发生率=51/21485=0.24% 相对危险度RR=(10/24)∻(51/21485)=175.95


不良事件是否真的在用药后出现,停药后药物 不良事件是否消失。后者即称为"去激发 (dechallenge)实验"。 当撤药后,药物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减 轻,即为去激发阳性。不可逆转的不良反应很 少,但组织损伤比功能性疾患恢复的时间更长。 剂量反应




再暴露,即通常指的"再激发(rechallenge)",某一不良反应发生后,为确证 而再次使用该药,看该不良反应是否再发生。再暴露既可能是偶然的,也可 能是有意进行的。当有可能进行且为伦理道德所接受时,应尽可能进行激发 实验,尤其在认为药物为病人所必需时;如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就不 能进行该项实验。 当重新应用同样剂量的该药时,应特别注意不良事件是否会全部再现并以 同样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客观指标的全部再现?如果重新用药后不良事件只 是部分再现,再激发就不能认为是"阳性",而仅是"提示"。当然也不能称"阴 性",因为不能说再现不良事件已完全失败。而且注意: ──再暴露必须给同样的剂量,并有足够的疗程。只有在药物不良事件明 显已提早再现的情况下,疗程才能比以前缩短。再暴露之前的中断用药时间 必须足以使药物完全消除,必须长于药物不良事件完全消散所需的时间。 ──当不良事件纯粹是主观感觉时,再激发一般是无用的,且还可能误导, 除非能进行双盲和安慰剂对照。
如:已知甲硝唑口服引起恶心、呕吐等 不良反应,那么,口服了化学结构 类似的替硝唑时也发生消化道反应,则 很可能是替硝唑引起的不良反应。


3、是否可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如: 合并药物的作用; 病人的临床状况; 其他疗法的影响等。 4、撤药试验或去激发试验(dechallenge) 5、激发和再激发试验(challenge and rechallenge)

不良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
用药期间 因果关系
AE
ADE
ADR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一般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 致突变反应和依赖性等。这些反应不同程度地损 害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不包括药物滥用和治疗错误。
表12-1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 因果关系 判断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怀疑 不可能 时相关系 明确 + + + + 符合已知 ADR + + + 存在混杂 因素 ± ± + 撤药反应 + + ± ± 再激发反 应 + ? ? ? -
项目
表12-2 ADR因果关系评价记分推算法
是 +1 +2 +1 +2 -2 +1 +1 +1

药物的变态反应是在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而这种反应与该药的药理特性无关;这些反应 有的是速发型反应,有的是迟发型反应;与药 物剂量无线性关系,往往很小的剂量就可产生 明显的不良反应;一旦停药,则反应消失;反 应仅发生于少数人,这些不良反应可以认为是 免疫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皮疹,红斑、血清病 荨麻疹、哮喘、血管性水肿等。
(二)药物不良反应循证诊断的依据 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突发性、难以 准确预计的特点。既可能发生在近期, 也可能发生在远期,既可能是稍纵即逝, 又可能是一现再现的临床现象。有可能 发生于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临床表现的 复杂性往往超过了主治医生的专业知识 范围。既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即时做出 观察和判断,又需要回顾性的分析判断。



1、时序性是否明确,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ADR出 现的 时间是否具有合理的先后关系? 2、符合同种、同类药物已知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 (联系的普遍性):该药物不良反应是否类似动 物试验或 临床研究中已经肯定过的反应,符合 该药已知的ADR类型?如果肯定,则 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有确切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