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

《师说》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看注释一
补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代”指的是东汉以来的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

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

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2.了解题旨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请学生逐段朗读,检查字音句读,顺势解决通假和语气问题。

四、请学生说说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及困惑的问题。

五、检查学生自习情况
1.韩愈作《师说》要送给谁?为什么要送他?
“嘉其能行古道。


追问:具体讲,李蟠哪几点做得好?
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1.好古文有何可贵?
这里所说的“古文”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系。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提出“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

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文道结合”的观点。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2.“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插入时代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做官。

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

见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在这种风气下,李蟠能这样做,确实难能可贵。

李蟠以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实践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思想,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六、学习第2段
1.“时俗”“时风”在文中有反映吗?通过什么方法来论证?作者的结论是?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子择师结论:惑矣,未见其明也
己则耻师
巫乐百工不耻相师结论:其可怪也欤
士大夫曰师曰弟子则笑
2.这三组对比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古今对比(如果再举几个古今对比的例子你说好不好?)
己身对比
贵贱对比
3.说起“时风流俗”韩愈禁不住深深叹息,读第2段开头两句感叹句,并翻译。

4.在叹息声中,我们是否能读出韩愈想表达的观点呢?本段与中心论点又是什么关系呢?本段论述了从师的现实意义——必要性(反面论证,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本文中心论点在哪段提出?
七、学习第一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应该从师)
理解:“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求学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专门学问的人。

2.韩愈认为“师”的职责是什么?
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思考:这句话与后文有何联系?
为后文论述“那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此一层意思张本。

3.接下来论述什么呢?——人为什么要“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韩愈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理解:提出了以道为师的择师标准。

难点突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的用法
5.小结:
本段讲了两个问题,一讲从师的原因;二讲择师的标准。

是从正面论述的。

八、学习第三段
1.有没有“出人远犹且从师而问并践行择师标准”的典型例子?引述了孔子哪些事迹?参考: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无常师”的具体事例。

孔子之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进一步指出从师求学的现实普遍意义。

拓展问:为什么不用能体现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先进教学思想的事例?
与中心无关。

2.你从上述事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圣人无常师。

师与生的关系。

你怎么想到的?根据下文的内容。

可见下文对论据的分析是必要的。

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追问:师生关系究竟如何?
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师生关系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那么沉重,无需“以从师为耻”。

3.此处采用哪些论证方法?
例证引证
4.概括本段段意:援引古圣孔子的言行,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

5.齐声朗读并熟读该段。

九、课堂讨论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
参考:作者第一次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鼓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求师作对比,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

十、梳理全文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人应该从师
一、从师的原因及标准
二、论述了从师的现实意义——必要性
三、援引古圣孔子的言行,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
四、写作缘由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师说》一课
2.背诵《师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