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学院简介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03 更新时间: 2011-04-15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铁道建筑专业及195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6月和2005年6月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专业和力学专业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

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在入学第四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

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结构与抗震减震”、“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国防抗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5个特色实验室及土木工程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院还拥有土木工程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专职教师109人。

拥有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教授,拥有长江学者李惠教授和郑文忠教授,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

此外,有6位境外国际知名学者受聘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海洋平台结构”、“工程质量评定与加固改造”、“结构损伤与可靠度设计”、“结构振动控制”、“结构软设计理论”、“地震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等优势领域,近三年科研经费799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1项,发表学术论文1185篇,其中被SCI检索126篇、EI检索468篇、ISTP检索115篇。

土木工程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并重的原则,2003年秋以来,1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有4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或校级优秀教师,有2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4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有8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

结构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立体化教材建设”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结构概念、体系和选型”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钢结构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编著出版有重要影响高水平教材17本。

土木工程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已与美、英、日、俄、法、德、瑞士、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签署了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协议。

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建HIT-UCSD海外学术合作基地,与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里尔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除国家人民奖学金外,在广大校友及社会知名企业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还设有多项土木工程专项奖助学金,每年约有130人获得奖(助)学金,包括:徐增全奖学金(每年奖励12人,5000元/人),“未之星”助学金(每年资助25人,4000元/人),建设集团奖学金(每年奖励18人,4500元/人),“菁华基金”奖学金(每年奖励18人,5500元/人),“栋梁基金”奖学金(每年奖励10人,5000元/人),爱之源奖学金(每年奖励24人,5000元/人),“宏业基”岩土专项奖学金(每年奖励20人,5000元/人),建材北京校友会奖学金(每年奖励若干人,5500元/人)等。

土木工程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土木工程学科和国际一流土木工程学院的目标迈进。

师资现状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12 更新时间: 2010-03-10土木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4人。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39 人(38%),副教授42人(40%),讲师22人(21%),助教1人;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30人(29%),36-45周岁33人(32%),46-60周岁33人(32%),60周岁以上8人(7%)。

已经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教学带头人2人。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针是:充实、提高、创优。

引进优秀人才,继续充实教师队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保证现有队伍稳定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出名师,出教学带头人;注意现有教师队伍的提高,现有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制定了具体措施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资助;严格把好“进人关”,对想调入或留校的每一个人都严格考察,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由教授会决定是否留用。

我院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从学位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6人(73%),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5人(14%),本科学历13人(13%)。

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8人,比例为92%。

杰出人才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12 更新时间: 2011-01-071. 工程院院士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2. 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惠郑文忠4.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沈世钊张耀春王焕定王光远谢礼立巴恒静欧进萍陶夏新5.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沈世钊欧进萍6.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沈世钊欧进萍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欧进萍李惠8.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素梅范峰9. 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入选者欧进萍张素梅李惠郑文忠10.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李惠1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段忠东郑文忠吴斌范峰咸贵军12. 教育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张素梅13.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张素梅郑文忠李惠14.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欧进萍张素梅郑文忠李惠范峰15. 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郑文忠吕大刚范峰吴斌16.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张素梅 李惠17. 宝钢优秀教师奖郑文忠 邹超英18. 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王焕定 邹超英工程院院士创建者: 创建时间: 2009-12-14 更新时间: 2010-01-13王光远,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工程系,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员。

1947年以后在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

1950年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52年毕业,毕业后被留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建筑力学科研室主任。

此后,一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

1957年提升副教授。

1978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建筑层空间整体计算理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工程软设计理论”为国际首创;“模糊随机振动理论”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有《建筑结构的振动》(科学出版社、1979年)、《应用分析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结构优化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工程院软设计理论》(科学出版社,1992年)、《模糊随机动力系统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模糊随机过程论》(模糊数学及其应用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年)、《工程结构系统软设计理论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模糊随机规划理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及其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

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至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网壳结构稳定性》、《悬索结构设计》、《钢结构物件稳定理论》等著作。

培养硕士、博士生100余人。

谢礼立,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现任国际地震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自然灾害学报》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主任、主编,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地震安全专家组专家。

曾被联合国聘为“国际减灾十年”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工程协会执行理事、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国际结构控制学会常务执行理事、《国际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谢礼立院士是我国强震观测和分析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他设计并负责的唐山三维台阵被国际学术界推为国际实验台阵,他发展的分析方法和软件经过在加拿大和日本召开的两次国际盲测会议的考核被评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

谢礼立教授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得到加强”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结论的少数学者之一;也是我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提出的ABC 、4P 与4R 等防灾减灾理论被国际广泛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