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分类
1.按控制的目的划分: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和经营决策控制财产物资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统统所实施的控制;
会计信息控制是指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所实施的控制;
2.按控制的功能划分:预防式控制和察觉式控制
预防式控制是指为防止错弊的发生所实施的控制:
察觉式控制是指为了及时查明已发生的错弊所实施的控制。
3.按控制的时间划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别是指对某项业务在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所实施的控制。
根据例外的详尽事项,可以采用例外的时间控制。
一般来说,能在事前进行控制的。
就应尽量在事前实施;否则,会降低控制的效果,削弱控制的作用。
4.按照控制功能的例外,可分为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所谓主导性控制是指为防止某种错弊而实施的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主导性控制能够防止错弊的发生,但如果主导性控制存在缺陷,不能正常运行时,就必须有其他的控制措施对防止错弊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作用。
所谓补偿性控制是指能够全部或部分弥补主导性控制缺陷的控制。
如凭证持续编号可以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都得到记录和反映,因此,凭证持续编号对于保证业务记录的统统性就是主导性控制。
如果凭证没有持续编号的话,有些业务活动就可能得不到记录。
这时,严格的凭证之间、账证之间、账账之间的核对就可以基本上保证业务记录的统统性,避免遗漏巨大的业务事项。
因此,核对就是保证业务记录统统性的补偿性控制。
而核对相对于业务记录的确凿性而言则是主导性控制。
主导性控制与补偿性控制的划分是相对于某种可能发生的错弊或某项控制目标而言的,因此,在一种情况下表现为主导性的控制,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补偿性控制,反之亦然。
在详尽分析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时应该注意
这种分类的相对性。
区分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凿地评价内部控制。
在评价内部控制时,首先应确定主导性控制是否健康有用,如果是,则表明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发挥控制作用,反之,则应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补偿性控制,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主导性控制缺陷,这样才能确凿地分析评价内部控制,避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