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亦能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对于词句意思的理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方法和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加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语境中品味词句的含义,并在品味语言内涵的同时,感受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精妙。

案例过程:
1、直奔突破口
按理说,爱看书,要买书,是应该很支持的。

可奇怪的是,母亲的工友看见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的态度却是……
母亲的工友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挣钱?她又是怎样挣钱的?让我们先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看一看。

2、细读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

ppt: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当“震耳欲聋”的噪音向你扑来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还有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震耳欲聋的噪音一刻未停止过?
ppt: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一般什么情况下用“烤”?2)被“烤”着工作的感觉是怎样的?
小结:当“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居然在噪声震耳欲聋、犹如
蒸笼般的环境中工作,心中是什么滋味呀!难道这时我还能忍心…生:向母亲要钱买书吗?
3、细读母亲外貌的句子。

ppt: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细细品味这句话,读读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的词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比较句子:改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ppt:我的母亲把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3)引读句子:师:看着母亲瘦弱的身体,疲惫的脸和充满血丝的眼睛,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生:ppt: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4、细读母亲忙碌工作的句子。

过渡:母亲承受着生活贫寒的压力,瘦弱的身体在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忙碌地工作的呢?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忙碌?
ppt:“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了四个“立刻”,是不是显得重复?
2)从这组排比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师:当我看到母亲含辛茹苦地工作着,(板书:含辛茹
苦地工作)我怎么能忍心……生:向母亲要钱买书呢?
5、细读母亲掏钱给钱的句子
ppt: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数落完了,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1)想象“……”中,写的是什么?
2)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无私深沉的爱)
6、体会我的情感
ppt: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里一遍又一遍对母亲说:“________。


2)“我”鼻子一酸里包含着儿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板书:感激敬爱)
案例反思: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

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

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

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

因此,
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中,我主要抓“三个镜头”,通过学生对“三个镜头”的品、读,教师的引,使这个重点环节一气呵成。

体会母亲爱子情深,儿子敬爱母亲。

将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三个镜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悟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以舒缓的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如情”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