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原则与物料计算

设计原则与物料计算

桃江华信陶粒墙板环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线物料平衡计算数据一、工艺设计程序工艺设计从全厂物料平衡计算着手。

1、回转窑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因此首先以回转窑的生产能力为基准,确定工厂生产能力。

2、确定工艺流程。

3、进行物料平衡计算。

4、设备选型计算。

确定设备型号、数量、参数、安装空间尺寸等。

5、储库计算。

确定各种物料的储存期,储存量、储库的数量、规格、尺寸等。

6、绘制生产线工艺布置平面图,初步确定各生产车间的轮廓尺寸,根据地形条件和工艺流程初步解决各个生产车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7、绘制生产线工艺布置剖面图,调整平面方案,确定设备和厂房空间尺寸。

确定各建筑物、构筑物的空间位置关系。

8、根据工艺和设备要求绘制设备安装图。

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前期工艺计算与工艺布置交替进行,循环修正,最终达到实现最佳设计思想。

二、物料平衡计算原则:1、物料平衡计算以焙烧窑的成品产量为基准,各种原料的消耗量均以干基做为计算的基础。

2、物料消耗量计算是将干基消耗量换算为湿基消耗量,再计算出每年、每天和每小时的需要量。

三、物料平衡计算基础数据:1、产品品种:页岩破碎型陶粒2、产量:10万m3/年(500级陶粒,平均堆积容重450kg/m3)3、生产线数量:2条4、页岩自然含水率:以10%计5、页岩烧失量:3.7%(原料检测报告)6、损耗:5%计7、燃料热值:糠粉:3500kCal/kg计8、热耗指标:900 kCal/kg陶粒9、烟气量指标:1.6~1.8(Nm3/kg陶粒)10、烟气温度:300℃~350℃11、空气过剩系数:1.3~1.512、工作制度:表1 工作制度表序号 工段名称 年工作日 日工作班 工作时间 备 注1 原料制备 3002 8.0 两条线共用2 烧成冷却 3003 8.03 成品破碎筛分 300 2 8.04 成品包装 300 2 8.0四、回转窑产量核定:采用单筒回转窑:Φ2.8×(29.5~30)/Φ3.2×22m。

预热段长度具体采用29.5m还是30m,由设备厂家确定。

窑的理论计算年产量(按450kg/m3计算):10万m3五、物料平衡计算:(单条线)经核算,单条生产线产量核定为10万m3/年(500级陶粒(平均堆积密度450 kg/m3))1、原料消耗量:(破碎后筛下粉料量按15%计)100000×450÷(1-3.7%)÷(1-10%)÷(1-5%)÷(1-15%)=6.43万吨/年 6.43万吨/年÷300天 =214.5吨/天214.5吨/天÷2班 ÷8时=13.4吨/时注:原料处理设备与储存设施选型按两条生产线共用考虑。

2、燃料消耗量:耗热量:900×100000×450÷300÷3 ÷8=5625000 kCal/h糠粉消耗量:5625000÷3500=1608 kg/h3、生成烟气量:(1.6~1.8)×100000×450÷300÷3 ÷8=(10000~11250)Nm3/h换算为350℃的烟气量为:(29667~38510)m3/h4、物料消耗见表2:表2 物料消耗表序名 称 单 位每m3用量年用量 日用量 时用量号m3 100000 333.331 成品量(干基)t 0.45 45,000 150.002 原料消耗量(湿基) t 64300 214.5kCal 4.05×1010 1.35 ×10856250003 燃料消耗量(干基)糠粉t 11578 38.6 1.608Nm3 10000~112504 生成烟气量m3 29667~38510 注:1、表2的物料消耗量为单条年产10万方生产线的物料消耗量;2、表2的物料消耗量以上文中所列的基础数据为基准计算,基础数据根据工艺设置调整时,物料消耗量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计算;3、建议原料处理工段设置为两条生产线共用,此工段设计时需注意物料消耗量应为两条线的物料量。

4、设备选型和储仓选择(或设计时),物料量按实计算后需要根据设备的利用系数(率)进行计算选型。

桃江华信陶粒墙板环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线工艺设计原则一、生产线工艺设计原则:1、工艺方案设计和工艺设备选型原则:⑴ 工艺方案和主要工艺设备应根据产品方案、设计规模、原料和燃料性能以及建厂条件等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本项目基本条件及产品方案:原料:页岩产品:页岩破碎型陶粒产量:2条年产10万立方米生产线(500级, 平均堆积密度450kg/m3)燃料:糠粉工艺方案规划:建设2条年产10万m3500级(平均堆积密度450kg/m3)页岩破碎型陶粒生产线,预留磨细成球陶粒生产区域,以充分利用原料处理工段的筛下细页岩原料。

原料破碎处理工段建议1套原料破碎系统供2条窑生产。

原料处理、储存设施、外购燃料的储存设施等应按照两期的总物料量计算,总体考虑工艺布置,保证两期生产线的物料都能达到连续、稳定、可靠的供应。

⑵、全面解决工厂生产、厂外运输和各种物料储备的关系。

由于回转窑要求长期连续运转,而破碎机等设备则需较多时间进行计划检修;同时,厂外运输也是间歇的,且受各种复杂条件的制约;因此,各种物料都应有适当的储备。

各种堆场、储库的容量,应满足各种物料储存期的要求,储存期的确定应使生产有一定的机动性,以利于工厂均衡连续地生产,但储存期也不应太长,以免增加基建工程量及工厂生产时的流动资金。

物料储存期与设计规模、物料性能、物料来源、运输方式、储存形式、管理水平、市场因素等相关,宜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物料储存期序物料名称储存方式储存周期备注号1 页岩料棚3~7(d)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 破碎后的页岩料仓1~3(d)3 入窑稳料仓料仓3~5(h)4 半成品库7(d)5 窑头燃料中间仓料仓3~5(h)6 糠粉储仓料棚或料仓10~30(d)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⑶、在满足成品与半成品的质量要求下,应减少工艺环节,缩短物料运输距离;⑷、附属设备的选型应有一定的储备,同类附属设备宜统一型号。

2、工艺布置原则:⑴、工艺平面布置应满足工艺流程的要求,并应结合地形、地质和运输的要求;⑵、方便施工、安装,方便生产、维修。

工艺布置应做到生产流程顺畅、紧凑、尽量简化,力求缩短物料的运输距离,并充分考虑设备安装、操作、检修和通行的方便以及其他专业对布置的要求。

⑶、工艺布置应与相关专业的要求相协调,并宜留有合理的发展空间;⑷、车间工艺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综合确定,并应在平面和空间布置上满足施工、安装、操作、维修、监测和通行的要求,避免交叉运输。

3、主要设备应设置检修装置。

根据设备的利用率、检修量、重量等因素,在设备上方设置起吊设备或吊钩、起吊孔等方便检修的构件,同时设置检修平台或预留检修空间,工艺平面布置时考虑留设检修运输通道,厂房设计和设备布置应考虑检修用起重设施的运行和物件的起吊空间4、物料输送设备的选型,应根据输送物料的性质、输送能力、输送距离、输送高度、工艺布置等因素确定。

⑴、输送设备的输送能力应高于实际最大输送量,其富余量宜按不同输送设备及来料波动情况确定;⑵、粉料输送设备的转运点宜设置除尘装置,下料溜管应降低落差。

粒状物料的下料溜管应增加耐磨内衬,并采取降噪措施。

5、硬质原料破碎系统应设除尘装置;粉料仓顶、仓底计运输设备转运点应设除尘设备。

6、窑头窑尾的原料仓和燃料仓的容量应满足窑生产的需要;料仓应下料通畅。

7、入窑页岩物料粒度宜:15mm~40mm。

8、回转窑传动部分可不设厂房和专用的检修设备,但应设置防雨设施。

窑基础之间应设置连通走道。

9、出冷却机的成品输送设备应选用耐高温设备,耐热温度不小于150℃ 。

10、窑炉排出的烟气应经过降温、除尘、脱硫后排入大气。

11、烟囱出口直径应根据出口流速确定,流速一般为1.5~3米。

烟囱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的规定。

12、空压机的选型和数量应根据用气量和压力要求,以及气路系统损耗和必要的储备量确定,并设置备用机组。

空压机宜选用高效、节能、低噪音的设备。

空压机可集中或分散设置,宜设在用气负荷中心附近,不应设在有粉尘污染的场所。

13、控制室可集中或分散设置,可设置在车间内靠近控制设备附近。

二、总体设计原则1、总体规划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的有关规定。

2、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或构筑物)等有关设施。

合理地组织物流和人流。

⑴、窑炉应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承载能力大的地段。

⑵、原料处理设施应靠近原料储存区域布置,并应位于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地形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段。

⑶、窑炉应布置在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地形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段。

3、竖向设计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厂区面积、建筑物大小、生产工艺、运输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方(或石方)、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护坡和挡土墙等工程量;4、总图运输设计应根据生产规模、厂区运输量、工艺流程、结合厂外交通运输条件、环保节能、安全卫生和厂区发展等要求进行总体设计。

5、厂内道路应满足生产、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及环境卫生的要求,与厂外道路连接方便、短捷。

道路路面标高应与竖向设计相协调,并应与雨水排除相适应。

同时路面标高应低于附近车间室外散水坡脚标高,以满足室外场地排水的要求6、建筑物(或构筑物)等设施应按厂区功能分区及,布置紧凑、合理。

7、变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并便于高压线的进线和出线。

避免设在有强烈振动的设施附近,避免布置在多尘、有腐蚀性气体和有水雾的场所。

8、在山坡地带建厂时,应在厂区上方设置山坡截水沟。

截水沟至厂区挖方坡顶的距离不宜小于5m。

截水沟不应穿过厂区。

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确认,必要时应在靠山坡一侧设置防洪沟,防止山洪冲袭厂区。

9、管线综合布置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采用共架、共沟布置。

山区建厂时应充分利用地形敷设管线,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对管线的危害。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2014. 05.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