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相-3

沉积相-3

下部:交错层理变小、变少,过渡为水平层理,生物 扰动构造增多。
• 临滨带全部处于水下环境,是浅水波浪作用带,沉 积物始终遭受着波浪的冲洗、扰动。根据波浪活动 的特点及地形表现,可将临滨带区分为下临滨、中 临滨和上临滨三个部分
三.滨岸相的主要鉴别标志
• 1. 岩石特征:纯净、成分成熟度高的砂砾岩
• 2. 结构:成熟度高,跳跃组分常分两组二、亚Fra bibliotek类型与沉积特征
1、海岸沙丘亚相 1)海岸砂丘:风成砂,特大风暴潮最高水位线以上
沉积物:中细砂 结 构:分选磨圆好 构 造: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 平面形态:长脊形,新月形
1.海岸砂丘亚相
2)海滩砂脊 最大高潮线附近,平行海岸,线状 沉积物:较粗砂、砾、介壳碎片
(冲浪能量高,回流能量弱) 结 构:成熟度高 构 造:底冲刷、平行层理、
一、碳酸盐沉积的海洋环境特点
1)浅:海水太深,阳光不足,氧气不够,对藻类和底栖 无脊椎动物生长不利;位于CCD面之下的深海水域, 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
2)清:碎屑沉积物供给不充足
3)暖:主要分布于30°纬度的赤道南北温暖浅海地带, 如加勒比海大巴哈马滩、波斯湾、孟加拉湾、我国南 海诸岛及印度尼西亚巽他陆棚等地
• 盐度变化范围大——障壁岛遮挡, 泻湖水体蒸发,淡水注入
• 广盐性生物最发育—— 生物群种属和数量急剧减少,个
体小,壳变薄
• 三、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
• 1、潮汐通道: • 沉积特征: • 1)类似曲流河道,其沉积物主要由侧向加
积而成。 • 2)底部为残留沉积物,通常由贝壳、砾石
及其他粗粒沉积物组成,并具侵蚀底面;下 部由较粗粒砂组成的深潮道沉积,具双向大 型板状交错层理和中型槽状交错层理;上部 为中细砂组成的浅潮道沉积,具双向小型到 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及波纹层理。
③生物特征
• 原地生物化石较少。
④砂体形态
• 平行海岸的狭长带状,长一般几公里至 几十公里,宽数百米至数千米,厚数米 至数十米。剖面上呈底平顶凸的透镜状。
• 二.泻湖亚相——为海岸限制,被障 壁岛所遮挡的浅水盆地。以潮汐通 道与广海相通或与广海呈半隔绝状 态。
• 低能环境——沉积物以细粒陆源物 质和化学沉积物为主
• 3 .构造:各种成因交错层理、波痕 前滨:大型冲洗交错层理; 近滨:板状交错层理,向下出现水平层理; 生物扰动强烈
• 4. 生物特征:各门类海相生物碎片
• 5. 砂体形态:平行海岸线,长条状 • 6. 垂向层序:进积型沉积层序,
下细上粗的反旋回
有障壁海岸相
• 障壁海岸相主要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 ①与海岸近于平行的一系列的障壁岛(堡岛链); • ②障壁岛后的潮坪和泻湖; • ③潮汐水道系统,它连接着岛后泻湖、潮坪与广海,
常分两组;上部分选好于下部 构 造: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冲洗
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不)对 称波痕、菱形波痕、冲刷痕、泡沫 痕、流痕
4.近滨(临滨)亚相:波基面至平均低潮线,经常处于水下, 发育沿岸水下砂坝。
沉积物:中砂为主,上粗下细反粒序。 结 构:分选较前滨差 构 造:上部:砂坝推进形成较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 2、潮汐三角洲 • 潮汐三角洲和潮汐通道密切共生,它是由于
沿潮汐通道出现的进潮流和退潮流在潮汐口 内侧和外侧发生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 3、冲溢(越)扇 • 是在风暴期从障壁岛上侵蚀下来的砂质沉积
物被搬运到泻湖一侧形成的扇状沉积体。
• 4.潮坪亚相
• 平均低潮线和平均高潮线的位 置 —— 潮 坪 分 为 潮 下 、 潮 间 和 潮 上三带。
海相盆地沉积相
• 海相组的环境划分 • 根据海底地形及海水深度,可将海洋沉积环境划分
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1)滨岸/海岸相:最大风暴潮线至浪基面 2)浅海陆棚相:浪基面以下的陆棚区 3)半深海相:大陆坡、陆隆 4)深海相:洋盆
滨岸环境: 根据海岸环境特征、水动力特征:
• 1)障壁型海岸: 具障壁岛、泻湖、潮坪
其中包括进潮口、潮汐三角洲和潮道。
• 一.障壁岛亚相——平行海岸高出水面 的狭长形砂体,因对海水的遮拦作用而 构成泻湖的屏障。
下部为砂坝或砂嘴,上部由海滩、障壁 坪、砂丘组成
①岩石类型
• 中—细砂岩和粉砂岩,分选和圆度较好
②构造
• 风成厚层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冲洗交 错层理,不对称波痕和冲蚀痕迹,虫孔。
上部双向倾斜的交错层理,陡者倾向陆地
1.海岸砂丘亚相
• 3)“千尼尔砂岗”-——滨海沼泽及泥坪的向海方向, 狭长海滩脊,树木丛生 (红树林)
• 沉积物:细砂及介壳碎片 • 生 物:较高地方常生长有常绿树木 • 规 模:高3~6m,宽数十至数百米,长数十千米 • 产 状:平行于海岸线 • 与一般海滩砂脊的区别:位于滨海沼泽地带的泥炭和粘
2)无障壁型海岸 (1)砂砾质高能海岸: 水下地形坡度大,波浪作用为主;
(2)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 地形平缓,潮汐作用为主
无障壁海岸相
• 一、环境特征 • 一)环境划分 • 高能海岸: • 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划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
近滨(临滨)
• 低能海岸:潮坪
二)海岸水动力学特征
• 涨浪--升浪--破浪---碎浪
• 潮间坪
1) 泥坪/高潮坪——潮间坪的高 潮线附近,低能,泥质沉积为 主
2) 砂坪/低潮坪——低潮线附近, 能量高,砂质沉积为主
3) 混合坪/中潮坪——高潮线与 低潮线之间,能量中等,砂泥 质沉积
• 潮上坪——潮坪的潮上部分:沼 泽和盐坪
• 潮下坪——潮坪的潮下部分:潮 汐通道、水下砂坝和砂滩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二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一)欧文(Irwin,1965)模式
陆表海清水模式和能量相带的理想序列,由海向陆,分X、Y、Z三个带
X带:深水低能带,波基面以下,沉积缘于Y带灰泥及浮游生物碎屑。——有利 于生油
土中,滨海沼泽可能由这种砂岗与海隔开。
2.后滨亚相(潮上带)——平均高潮线至海岸砂丘 受不同规模的风暴潮冲刷 沉积物:中细砂 结 构:分选、磨圆较好 构 造: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生物介壳—— 风蚀残留沉积
3.前滨亚相(潮间带):平均高潮线至 平均低潮线,频繁的冲浪冲刷为
主 ——冲洗回流带 沉积物:中砂 结 构:成熟度较高,跳跃组分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