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相(沉积岩石学)

沉积相(沉积岩石学)

沉积相 第一节 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长期以来,对于沉积相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是把沉积相与沉积环 境等同起来,没有得到广泛承认;第二种观点认为沉积相是地层的沉积特征、生物 特征及其所代表的生成环境的总和。这种观点于五、六十年代在国内普遍流行,现 仍有沿用;第三种观点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念 严格区分,把沉积环境理解为一个具有特定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作用的自然地理单 元,把沉积相理解为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有原生岩石 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强调了沉积相是沉积物形 成条件的物质表现,近年来正逐渐被更多的地质工 作者接受。 沉积相在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统 称为相变。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 分析并推断其沉积环境的方法,称为相分析。沉积 相和沉积环境的关系(图5-1)。 由于现代沉积研究的大规模开展、古代沉积环境研究资料的大量积累、室内模拟实 验的深入,人们对沉积机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多种沉积模式正逐步建立起来。沉 积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各种古代沉积的成因解释,而且在油气和其它沉积矿床 的勘探、开发中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或地貌特征,按照一级地貌单位划分为各种沉积环境;然后在每 个沉积环境内,据次一级地貌特征细分为亚环境,或者再进一步根据岩性、沉积构 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分为沉积相或沉积亚相等。
(四)、生物成因构造 生物成因构造是由于生物活动或生长而在沉积物 表面或沉积物内部遗留下的各种生物痕迹。包括 生物遗迹构造(遗迹化石)、生物扰动构造、生 物生长构造和植物根迹等。生物遗迹构造:生物 遗迹构造是生物生活期间因居住、运动或觅食等 行为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的、具有一定 形态的生物遗迹,又称遗迹化石。可作为当时沉 积环境的相标志。最常见的有足迹、爬痕、停息 痕、多种形态的潜穴(图5-5)等。 生物扰动构造:是生物为穴居或觅食而强烈挖掘 沉积物,致使岩层的原始层理几乎完全遭受破坏 或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无定形的生物遗迹构造。 植物根痕:在大陆的沼泽、冲积平原、三角洲平 原甚至滨海平原的沉积物中,常见到植物根痕。
第三节 山麓-洪积相 一、概述 山麓-洪积相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的洪水水流形成的山麓堆积物组成。 它由山谷口向盆地方向呈放射状散开,其平面形态呈锥形、朵形或扇形,称为冲积 扇(图5-9)。冲积扇面积变化较大,其半径可从小于100m到大于150km以上, 但通常小于10km。 冲积扇沉积是陆上沉积体系中粒度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现代冲积扇广泛分 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单个冲积扇的古水流形式通常是较规则、简单的,由相邻 冲积扇结合形成的冲积扇群,可产生复杂的古水流形式。冲积扇的分支河道较浅, 它们可呈辫状、直的或弯曲状。其沉积物分为泥石流、水携两类。 泥石流是冲积扇的主要沉积类型之一,最大特点是分选极差,层理不发育,一般呈 块状,但有时可见不明显的递变层理。 水携沉积物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的河道沉积物、因水流漫出河道形成的漫流沉积物、 粗粒被砾石筛挡形成的筛积物等。 二、冲积扇的几何形态 冲积扇的几何形态,分为楔状体、透镜状体和反楔状体。楔状体是紧靠山前沉积厚, 远离山前沉积薄或尖灭,反映了山脉的升降发生在冲积扇形成之前;透镜状体是扇 体向山前和远离山前沉积厚度都变薄,反映了冲积扇形成期山脉不断上升;反楔状 体与楔状体相反,山前沉积较薄,而远离山前沉积突然增厚,常发育在构造活动趋 于稳定的地区。 冲积扇分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相(图5-9)。扇根在冲积扇顶部断崖处,发育 单一或2—3个直而深的主河道;扇中辫状河道发育,沉积物比扇根有所变好,但仍 然较差;扇端在冲积扇趾部,具有较平缓的地形和最低的沉积坡角,其砂岩粒级变 细,分选性变好。
五)、粒度分布 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受水动力条件控制,粒度大小及分布特征,可用来判 断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条件,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的相标志。粒度分析方法主 要有直接测量法、薄片粒度法和筛析法三种。 表5-1粒级划分
名称
岩块
巨砾
中砾
细砾

粉砂
粘土Biblioteka 粒径 (mm)>1000
1000100
100-10
10-1
三、物理标志 沉积构造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 性而引起的岩石宏观特征。由于规模一般较大,多在野外露头上及岩心中直接进行 观察和测量。根据其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及次生沉积构造,下面主要介 绍原生沉积构造。 原生沉积构造是指在沉积物沉积时或者沉积后不久,以及在其固结以前所形成的那 些构造。它们可提供有关沉积时期的沉积介质性质和能量方面的信息。目前国内外 已广泛利用原生沉积构造及其沉积组合或序列,作为判断沉积相的重要标志。 (一)、流动构造 流动构造是最常见的一类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流 动在沉积物表面及内部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 表面痕迹:表面痕迹即层面构造,主要代表类型有 再作用面:是指交错层理中某些层组内的一个冲蚀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等。 底面印痕:是在松软的泥质沉积物表面上,由于 水流的侵蚀或水流携带物的压刻形成的形状不同、 大小不一的痕迹。 层理:层理是岩石性质沿沉积物堆积方向发生变 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图5-3)。是绝大部分沉 积物或沉积岩的外貌特征之一,也是沉积岩区别 于岩浆岩和部分变质岩的主要标志。 成因的倾斜面(图5-4)。再作用面一般较平滑, 常见于河流和潮汐沉积中。
三、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一)、岩性:冲积扇在岩性上差别较大,是由于源区母岩性质不同造成的。 (二)、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分选差、圆度不好是冲积扇沉积的重要特征。 (三)、沉积构造及颜色:层理发育较差或中等。垂向上,表现为流水沉积物与泥 质复杂交互的构造序列。 (四)、生物化石: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很少有机质。 (五)、沉积相组合:横向上,向源区方向与残积、坡积相邻接;向沉积区常与冲 积平原组合相接,与河流或湖泊、沼泽沉积呈超覆或舌状交错接触。 四、冲积扇砂砾岩体与油气的关系 当冲积扇砂砾岩体邻近油气源区时,有可能成为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岩体两侧变 细变薄,扇体中部砂砾岩粒度适中,分选好,胶结疏松,孔隙性和渗透性好, 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河流相 在大陆环境中,河流是很重要的地质营力之一。河流沉积广泛分布于现代和古代的 地层中,研究较充分。已陆续在河流相砂体中发现了一些次生油气藏,如黄骅 坳陷的上第三系等。 通常一个河流体系分为上游、中下游和河口区三部分。在冲积平原上,河流形成河 谷,河谷按地貌单元又分为河道(床)、天然堤、泛滥平原、决口扇及废弃河 道等。其中河道不仅是搬运沉积物的通道,也是河流发生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 要场所。
最常见的沉积环境按自然地理景观或地貌单位分类:(图5-2) 大陆环境组:冰川环境、沙漠环境、洪积扇环境、河流环境、沼泽环境、湖 泊环境;海陆过度环境组:三角洲环境、河口湾环境;海洋环境组:海滨 (海岸)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深海和浊流环境等。 目前各家对沉积环境类型的划分虽不尽相同,但差别不大。沉积相的划分, 与沉积环境基本一致。本章选择了与油气关系较密切的沉积相进行介绍,包 括:山麓-洪积相、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相、泻湖相、浊积相、 生物礁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湖泊碳酸盐相等十种。
1-0.1
0.1-0.01
<0.01
根据粒度分析结果,可编制各种粒度曲线及计算粒度参数。常见粒度曲线包括 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图5-6)。C-M图(图5-7)是 一种粒度参数散布、综合性成因图解,能反映沉积物的搬运、沉积方式,进而 判断沉积环境。
(六)、 古水流的判别标志 许多流动构造中的指向构造和颗粒组构都可作为 指示古水流方向的直接标志。另外,一些非定向 特征也可为确定古流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七)、沉积序列标志 垂向沉积序列通常简称沉积序列。是指几种成因 上有联系的沉积相在垂向剖面中的相互组合关系。 德国学者沃塞尔(J.Walther)早在十九世纪就 提出了沃塞尔定律(相律),即在连续的地层剖 面中,垂向上集中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出现 的次序,与在横向上出现的次序是一致的(图58)。可以根据垂向沉积序列的研究来推测可能 出现的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反之,也可根据现代 和古代沉积的横向岩相资料来建立垂向沉积序列。 (八)、沙体的几何形态也是判断沉积相的标志 之一 除上述标志外,尚有其它一些直接或间接标志, 如地球化学、电测曲线、地震地层学等标志。 沉积相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用综合分 析的方法,尽量利用各方面资料,取长补短,以 取得可靠的判断和解释。
二)、准同生变形构造 准同生变形构造是在同生期或成岩期以前,当沉积物 还处于塑性状态时,在无机作用影响下发生变形而形 成的构造。尤其在复理石沉积或浊流沉积中常见。 负载构造:是指分布在覆于泥岩层之上的砂岩层底面 上的一种底痕。 球状和枕状构造:分布在泥岩层之上的砂岩层底部常 被分割成的许多椭球状或枕状岩体。 旋卷层理或纹理:旋卷层理主要产在细砂岩和粉砂岩 中,它们是处在未变形层之间的一个岩层内,其纹层 具有显著盘回褶曲或复杂揉皱的一种构造。 滑塌构造:是沉积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移 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形构造。广泛分布在浊流、风成沙 丘、冰川、曲流沙坝沉积中。 砂岩岩墙和岩床: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液化作用形成 流沙,流沙灌入裂隙中,可形成岩墙或岩脉;若沿层 面灌入,则形成砂岩岩床。 碟状构造:碟状构造是指粉砂岩或砂岩中向上弯曲的 形似“碟状”的泥质纹层。 (三)、暴露构造 暴露构造是指沉积物表面间歇性暴露于大气中所形成 的各种沉积构造。包括干裂、雨痕、冰雹痕和泡沫痕 等。
生物与盐度的关系:就盐度而言,除淡水与正常海水外,还有半咸水、超咸水,生物对盐 度的适应能力是区别海洋和非海洋环境的决定因素。 淡水生物组合:包括轮藻、带壳变形虫及少数瓣腮类、介形虫、硅藻等窄盐生物,可以多 种组合形式出现。 半咸水生物组合:包括耐盐度较高的生物门类中的几个类别,如腕足类、介形虫、硅藻、 腹足类动物等。 正常海水生物组合:包括钙质红藻和绿藻、钙质有孔虫、放射虫、海绵、棘皮动物、珊瑚 等。 超咸水生物组合:一般与半咸水生物组合类似。但当盐度很高时,只有腮足亚纲的无甲目、 蓝绿藻和介形类等生存。 除了化石的门类和种属组合是判断古盐度的首要标志外,尚可参考生物的生活方式、化 石形态、化石群的分异度等。只有综合生物、化学等特征,才能可靠地分析、推断古沉积 环境。 二、岩矿标志 岩矿标志主要是用显微镜等对岩石和矿物进行微观观察,以提供相标志。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陆源碎屑成分 主要根据碎屑成分和矿物标型特征来研究沉积物来源、方向及物 源区的母岩类型。 (二)、自生矿物和特殊岩石 用来说明沉积时期水体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特殊环境 类型。 (三)、陆源碎屑结构 包括粒级大小、排列、分选、磨圆、基质性质及含量等,可反映 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 (四)、生物碎屑成分 通过对生物碎屑的矿物成分及钙质显微结构的研究,确定生物碎 屑所属门类及其生态特征。 但是,由于影响矿物和岩石形成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在成岩后生过程中,矿物成分经常发 生变化,产生新矿物,就造成环境的多解性。故使用时要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