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26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P29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0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思而后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7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108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P121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说明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P134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5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个别劳动时间花得越多,商品的价值越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

3、商品的价值量越大,花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价值就越大,因而商品的价格就越高。

只有厂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那么才会盈利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P153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9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P22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物质P23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

运动,时间和空间P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未变化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对立统一关系;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观。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P2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意识P2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联系和发展P3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的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P39对立统一规律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0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