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发热
阴血不足
脾虚不能生血 长期慢性失血
2017/9/20
血虚失养
阳气亢旺
中医内科学
6、阴精亏耗 烦劳过度 热病日久 阴精亏耗,水不制火 过用温燥 阳气偏盛 素体阴虚
7、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阳气亏虚 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 火不归源
病例3:
女,45岁,从化干部疗养院会计。 风湿心病史。半年前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在省人 民医院住院治疗,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仍反复。 今转院治疗。 入院时见:发热(37.8—38.8 )神疲乏力,气 短懒言,面色无华,心悸,食少便溏,尿色红赤。 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体检:贫血貌,心脏二漏二窄杂音,肝脾肿大,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理化检查:白细胞1.2万,中度贫血, 尿红细胞++++
ICU
钟源芳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 、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 、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
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一、概述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 内伤 为病因, 脏腑功 外感发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由内伤病因引起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缓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自汗、盗汗、脉弱
中医内科学
2、辨各证型发热特点
气郁:低热或午后潮热, 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血瘀:午后或夜晚发热, 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湿郁: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气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 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手足心热骨蒸潮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阳虚:发热而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欲近衣被
病例2:
男,24岁,民航中专老师。 年余因工作关系,常饮食烟酒肥腻辛辣, 寝食无定。今发热,汗出不解二月余,口干 不欲饮,口苦口粘腻,烦躁不寐,胸闷不食, 小溲浑浊色黄,舌苔黄多白少厚腻,脉弦滑 而数。 体查:体温38.5度。余无特殊。 理化检查:血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 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 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 阴)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四)分类治疗
•肝郁发热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高热 发热恶寒同时 得衣被而寒不减 常兼见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 发热反复,多为低热(37.2°C~38°C
) ,偶有高
热,或五心烦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2017/9/20
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 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加减:( 1 )肝经火热炽盛 —— 清肝泻 火——龙胆泻肝汤 ( 2 )肝热阴伤 —— 疏肝清热,滋 养肝肾——滋水清肝饮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瘀血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 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 治法:活血化瘀
健脾益气,除湿清热 —— 东垣清暑益
气汤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血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 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 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发热
虚阳外浮
•归纳病机: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病机转化:实证病久 —— 实转虚;轻转重 — —虚实夹杂。虚证病久——阴损阳;阳损阴; 气及血;血及气——虚上加虚 •预后:“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泻,或饮食 此胃气已败,生意已穷”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方药:血府逐瘀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湿阻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 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
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气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 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加减: 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 ——
少进,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起病慢,病程长,反
复,低热多见,偶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3 、体征:低热( 37.2°C~38°C )
或体温正常
2017/9/20
4、实验室检查以协诊
中医内科学
5、与西医相关疾病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加减: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 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加减: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9/20
中医内科学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 多见。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 烦躁易怒、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 小事而发怒并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 悸,梦多,口干,舌红苔薄微黄,脉弦 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 经兴奋性明显亢进。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导致的发热,可以 表现为 体温升高,或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而体温不高。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外感发热: 是指感受六淫之 邪或温热疫毒, 引起机体正邪相 争,一时失去正 常的平衡,导致 体温升高的病症。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跌打损伤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2017/9/20 中医内科学 忧思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