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_经典优秀获奖课件

长恨歌_经典优秀获奖课件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 临邛道士鸿都客, ❖ 能以精诚致魂魄。
❖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 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 但他们的爱情最终敌不过政 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马 嵬坡,六军不肯前行,玄宗 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 军仍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 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 亦难免,唐玄宗不得已将杨 贵妃赐死,他们的爱情以悲 剧收场。
人和她的千娇百媚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云鬓花颜金步摇, ❖ 芙蓉帐暖度春宵。
金步摇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后承 屋宫欢 妆佳侍 成丽宴 娇三无 侍千闲 夜人暇 ,,, 玉三春 楼千从 宴宠春 罢爱游 醉在夜 和一专 春身夜 。。。
专宠纵情
无闲暇,夜专夜 形影不离
三千宠爱在一身 被宠的程度 夸张
宗和杨贵妃。
概述内容
李杨相爱 杨妃受宠
长 (乐极) 明皇迷色
政 治 悲
恨 安史之乱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李思 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李杨共恨 (悲极)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杨思: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行文线索:
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重色思倾国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意象及主 观感受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①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 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 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金屋藏娇
典故
比喻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 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极度的乐
极度的恨
❖ 姊妹弟兄皆列土, ❖ 可怜光彩生门户。 ❖ 遂令天下父母心, ❖ 不重生男重生女 。
杨家显贵
❖ 父亲→齐国公 ❖ 母亲→凉国夫人 ❖ 哥哥→殿中少监 ❖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 大姐→韩国夫人 ❖ 三姐→虢国夫人 ❖ 八姐→秦国夫人
❖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 焦急与迫切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凄美、寂寞、哀怨…… ❖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 风吹仙袂飘飖举, ❖ 犹似霓裳羽衣舞。 ❖ 玉容寂寞泪阑干, ❖ 梨花一枝春带雨。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以哀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 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 视觉和听觉描写结合。一见一闻,一色一声 ,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
❖ 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 君臣相顾尽沾衣 …… 魂魄不曾来入梦
❖ ——皇之长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 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 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 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杜 牧
无一山长过
人骑顶安华
知红千回清
是 荔 枝
尘 妃 子
门 次 第
望 绣 成
宫 绝 句
来笑开堆
。,。,
不如当此无空他海
及 卢 家 有 莫
❖ 1、情景交融的手法。
❖ 2、诗人选择了萤飞、孤灯、钟鼓、星河、霜华 等独特景物,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凄凉、伤 感的境界。
❖ 3、表现了唐玄宗内心的痛苦和对杨贵妃的深深 的思念之情。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 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 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 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 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 重德思贤才 ❖ 思倾国,果倾国矣! ❖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王 妃
❖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 27岁 → 册为贵妃
❖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
❖ 1、 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 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
❖ 2、这是以萧索、孤凄、暗淡的景物,渲染 入蜀路途中的悲凉气氛。
❖ 3、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融情入景: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 景物,用景 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以哀景衬哀情 正面衬托
❖ 玉环送钗,
天人永隔
❖ 含情凝睇谢君王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杨女之长恨
❖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 钗寄将去。
❖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 照应玄宗的思念,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 点明题旨, ❖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贫民之家 出身寒微 湘灵
终身未嫁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和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 ,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 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 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 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 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 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 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 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 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 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 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 城的美貌。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像电影里的特写 镜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 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 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 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其实这是虚写, 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 道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 诗歌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 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 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 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 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 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 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赏析示例
长 恨 白歌
居 易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出身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 官。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五六岁 便学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 别刻苦。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 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知人论世:白居易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 天宝十四载(755)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 陕西马嵬驿 •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 君王掩面救不得, ❖ 回看血泪相和流。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 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 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 写《长恨歌》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 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知人论世
35年苦恋
白居易 官宦之家 37岁结婚
书香门第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一小节是美人沐浴的一组镜头。诗人写
这几句,一是为了显示杨玉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所享受的特殊待遇,另一个方面,也从一个侧面
凸现了杨玉环美丽和妩媚气质。诗人抓住了美人
沐浴的两个典型细节——洗凝脂、娇无力,进行
点染,使诗句的想象空间很大,杨玉环的美丽动
❖ 行宫见月伤心色, ❖ 夜雨闻铃肠断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