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1.品种简介:更昔洛韦(丙氧鸟苷,GCV,DHPG)是美国Syntex公司于1988年批准上市的抗疱疹病毒的开糖环鸟苷类似物,其抑制巨细胞病毒(CMW)效果比阿昔洛韦强50倍,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似,抑制病毒DNA合成与复制,有骨髓毒性,口服吸收差,注射剂于1988年批准上市。

更昔洛韦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也是首选药,对巨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毒性大,限于治疗严重免疫功能并发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且有贫血、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治疗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并发的CMV 感染, 有效率可达70%~80%, 但不能治愈, 需维持治疗,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故推荐联合用药方案。

CAS号:82410-32-0结构式:分子式:C9H13N5O4分子量:255.23类别:抗病毒药物适应症:预防及治疗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病人。

2.市场情况:抗病毒药物的问世比抗生素晚15~20年,但其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抗生素。

自从1977年阿昔洛韦问世后,抗病毒药物市场才真正起步。

随着AIDS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及销售市场的迅速发展。

尽管如此,目前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只有20余种,仅为抗感染药物的十四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抗病毒类药物逐步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令人瞩目的活跃品种之一,抗病毒药物在世界抗感染药物市场中仅次于抗生素,位列第二,其销量连年猛增。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抗病毒药物在世界七大主要药物市场(美、英、法、德、意、西班牙和日本)的销售总额为32.2亿美元,到2000年为71亿美元,2008年超过110亿美元。

抗疱疹病毒药品在抗病毒药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抗疱疹病毒药品市场中,目前抗疱疹病毒药物已发展到第三代,更昔洛韦为第二代抗疱疹病毒药物,但是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增速仍很快,其他“洛韦”类药物相对增长较为缓慢,甚至有少数药品呈现出负增长状态。

在国内市场,更昔洛韦是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药物,占到抗疱疹病毒药物用药金额的一半以上。

更昔洛韦还是目前最广谱的抗DNA病毒药物之一,广泛用于多种抗病毒感染的治疗。

根据华源医药网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更昔洛韦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自2002年起一直名列抗病毒药品市场销售额第二位。

2008年更昔洛韦厂家销售份额3.竞争品种:3.1、阿昔洛韦(acyclovir)本品为2'-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在组织培养中对单纯疱疹病毒(HSV)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进入被HSV感染的细胞后,被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迅速转化为无环鸟苷单磷酸,再经细胞酶系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与2'-脱氧鸟苷三磷酸竞争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本品还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

由于本药对病毒的特殊亲和力,对正常的宿主细胞则很少引起代谢改变,细胞毒性低。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约15%~30%由胃肠道吸收。

药物能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子宫、阴道粘膜与分泌物、脑脊液及疱疹液。

在肾、肝和小肠中浓度高,脑脊液中浓度约为血中浓度的一半。

药物可通过胎盘。

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而排泄。

本品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尚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但效果不肯定。

一般成人口服给药10~20mg·kg-1,分3~5次口服;静脉滴注5~10mg·kg-1,最高剂量为30mg·kg-1,q8h;急性感染一般疗程7 14d,慢性感染可用药6月以上时间。

儿童用药以静脉滴注为主,一般按250~500 mg/m2体表面积,q8h。

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炎可局部用药。

肾功不良患者需调整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歇。

阿昔洛韦不宜sc或im。

本品药物不良反应少,常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头痛、眩晕等;偶见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等,特别是用量大、静脉滴注浓度过高时,药物结晶对肾脏损害,因此用量大时需适当补充液体;注射给药常见静脉炎、皮肤瘙痒或荨麻疹。

局部用药后可出现轻度、灼痛和刺痛、瘙痒、皮疹,眼局部用药可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烧灼感、结膜充血等;偶见皮肤过敏反应。

体外细胞转化测定有致癌报道,但动物实验未发现致癌作用。

3.2、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濒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份。

本药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为65%,口服吸收后在肝内迅速水解成阿昔洛韦,半衰期小于30min,血浆中测不出伐昔洛韦,但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很高,可与iv阿昔洛韦相比,比po阿昔洛韦高3~5倍。

伐昔洛韦适用于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初发及复发的生殖器疱疹、肝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可用于防止免疫损伤及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患者的病毒感染。

成人常用剂量为po0.5~1g,每日2~3次,疗程1~2周;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用量。

本品有轻度胃肠道症状,如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少见。

3.3、更昔洛韦(ganciclovir)又称丙氧鸟苷,与阿昔洛韦同属鸟嘌吟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临床上已出现对更昔洛韦耐药的CMV株,其耐药机制是药物在细胞内不能形成活性三磷酸化合物。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服药后,生物利用度为5%,进食后服药则为6%~9%。

一次po3g血药浓度峰值可达1~1.2mg·L-1,静滴5mg·kg-1(1h内)则为8.3~9mg·L-1。

本药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分布容积达0.74L·kg-1,并可透过胎盘及进入眼组织,在脑脊液内的浓度为同时期血药浓度的7%~67%。

蛋白结合率为1%~2%。

静脉滴注的半衰期为2.5~3.6h,口服则为3.1~5.5h,肾功能减退者可分别延长至9~30h和15.7~18.2h。

药物在体内不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可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包括艾滋病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

注射剂可用于接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 感染。

更昔洛韦成人常用剂量为,静脉滴注诱导期5mg·kg-l,每12h 1次,每次1h 以上,疗程14~21d;维持期每日给药1次。

预防用药为5mg·kg-l,每12h 1次,每次至少1h以上,连续7~14d;继以5mg·kg-1,每日1次,共7d。

维持期亦可采用po给药,每日3次,每次1000mg与食物同服。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需调整。

骨髓抑制作用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后约40%患者中性粒细胞数减低至1x109/L以下,约2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至1x109/L以下,此外可有贫血。

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少于0.5x109/L)或严重血小板减少(少于25x109/L)者禁用。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异常、紧张、震颤等,发生率约5%,偶有昏迷、抽搐等。

还可出现皮疹、药物热、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等。

静脉给药时可发生静脉炎。

孕妇慎用。

3.4、泛昔洛韦(famciclovir)为喷昔洛韦的前体药,体内转化为喷昔洛韦发挥抗病毒作用。

体外试验证实,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对病毒的作用谱与阿昔洛韦相似,两者对抗HSV及VZV的活性均好。

大多数临床分离的耐阿昔洛韦的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毒株对喷昔洛韦敏感,且喷昔洛韦对乙肝病毒有活性。

泛昔洛韦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的带状疱疹感染和复发性生殖器单纯疱疹感染的治疗、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失患者复发粘膜和皮肤单纯疱疹的治疗。

成人常用口服剂量为150~750mg,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主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畏食、呕吐、便秘、胀气等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精神系统反应有头痛、疲劳。

3.5、膦甲酸钠(foscarnet sodium)为病毒抑制剂,可非竞争性地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防止焦磷酸盐从三磷酸脱氧核苷中分离及病毒DNA链的延长。

与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不同,在细胞内不依靠病毒的胸腺嘧啶激酶激活,停药后病毒可恢复复制。

本品尚可非竞争性抑制HIV的逆转录酶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也是磷酸钠在肾小管刷状缘膜转运系统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减少肾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增加磷酸盐的排泄。

体外试验显示本药可抑制所有疱疹病毒的复制,包括HSVⅠ和HSVⅡ、VZV、EB病毒、人疱疹病毒-6和CMV。

主要用于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发生的CMV视网膜炎和细胞肥大病毒性鼻炎的治疗,以及预防器官移植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CMV感染。

治疗严重视网膜病变,本药疗效不及更昔洛韦。

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者中严重危及生命的CMV感染,包括肺部、胃肠道及全身播散性CMV感染。

也可用于治疗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或VZV皮肤粘膜感染。

国内有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报道。

肾功能损害是其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源性尿崩症及膦甲酸钠结晶尿等,禁用于严重肾功不全者。

其他反应尚有发热、乏力、寒战、衰弱、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发热、肝功能异常等。

3.6、利巴韦林(ribavirin)广谱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发热早期应用本药能缩短发热期,减轻肾脏与血管损害及中毒症状。

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

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

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

较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恶心等,多见于应用大剂量者。

3.7、金刚烷胺(amantadine)与金刚乙胺(rimantadine)抗RNA病毒药物,体外组织培养对粘病毒、副粘病毒、被膜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仅对治疗甲型流感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