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
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5、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6、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题: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答:正确。
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2、《摆》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
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答:同意。
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答:错。
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答:正确。
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成长的。
四、观点论述题: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
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导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2、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
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
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
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里走去。
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是因为缺氧。
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
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
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
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后。
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
走进教室里,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
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
不过他对同学们说:“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
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要点。
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
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探究。
”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还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3、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答:提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
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性,“做”才会理解。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答: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
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
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
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案例分析]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答: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