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电子教案(重新整理)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电子教案(重新整理)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电子教案(重新整理)学校:姓名:2020.9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一单元准备课(一)教材内容◇数一数◇比多少(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

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

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1单元准备课◇第1课时数一数◇【教学内容】教材P2-P5◇【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准备】◇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5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3、1~l0各数的数字卡片共l 0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

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

◇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二、新授◇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

(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

◇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拉单杠?(2个同学)◇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看书,2个同学在观看踢足球……它们的数量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

)◇(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3个小朋友)◇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小结:3个小朋友踢足球,3条凳子,3个女孩跳绳,它们的数量都是3。

◇(板书“3”,全班跟读两遍。

)◇(6)问: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7)问: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老师板书“5”)◇问:图上还有什么数量是5的?(5朵花)◇(8)问:谁能说出数5以后是数几呢?◇(9)师:空中有7只飞鸟,就用7表示。

◇(板书“7”,全班跟读两遍。

)◇(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11)师:数完8后数什么数呢?◇(板书“9”,跟读两遍)◇请找出表示9的物体来。

(图上有9个女同学)◇(12)问: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男同学?◇(板书“10”,读两遍,齐读从1数到10。

)◇小结:这幅图帮助我们认识了1—10的各个数。

这幅图我们书上也有,就在课本的第2、3页,(打开书)找一找课本的“2”、“3”在哪里?◇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刚才所学的1—10来表示。

◇3、10个数字与图形搭配。

◇4、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及图形。

◇5、小结:这10个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用到它,大家一定要记牢。

◇6、巩固认数。

◇看图找数交朋友游戏。

◇三、课堂总结◇今天是小朋友们第一天上数学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值得表扬。

希望下节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勇敢一点,举起你们的小手,回答问题好吗?◇【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小结】第1单元准备课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教材P6、P7【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三只小猪》二、新授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

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有多余的兔子吗?有多余的砖吗?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动手摆一摆(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

(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在小组内比一比。

三、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四、发散练习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小结】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

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

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教材P9及练习二第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1)图上有什么?(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