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智能与教育成才案例(3)

多元智能与教育成才案例(3)

多元智能与教育成才案例(3)
编 辑:_____
开学后借阅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本书是由旅美教育专家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本书收集了自19xx年以来为北京的《学前教育》、山东的《幼教园地》以及《父母必读》等杂志上写的50篇文章。全书以书信的形式呈现,介绍了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书中共有五十封信,解说五十个问题、困惑,吴放老师将其分成了“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员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和思考写了出来,亲切、质朴、生动的通过一个个案例,给我们呈现了幼儿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有很多当面值得我们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肯定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只是智力分布的特点和智力组合方式不同,都是人才,都能成才,做父母只要注意发现并给予科学的训练都能导向成功……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知道加强孩子的智能教育,不能看到孩子的其他智能优势,从而导致家长教育孩子的诸多困惑,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对学生优势智能的一次释放:
2、解决了家长教育误区:长补短”。智能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孩子们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发展需要的多重性。
吴放老师的这五十封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是所有热爱孩子的人都能够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但是优秀的幼儿教师却一定是热爱孩子的人,所以我们要把一切好的给孩子,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
吴放老师在积木区里放了一些图书,让泰迪在搭积木的空档也能看看图书,还在积木区的空间设置了各种大型的角色游戏背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用积木来随意搭建和改造,这样一来,搭积木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堆砌游戏了,而成为有主题,有创设,有变化的更为复杂的活动了。渐渐地,泰迪也和其他朋友开始一起玩耍,也愿意参加一些其他游戏。吴放老师的这个方法、就是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
案例:张皖蒙
3、避免错过孩子智能成长关键期
据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布伦博士提到,人类在四岁时的智力发展,已达成年后的50%,而八岁时更达到80%;因此人的每一项智能都有一定的年龄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如音乐智能,语言智能,感统失调等,这些在儿童成长期未能得到发现或矫正培养,将可能遗憾终身。
·语言敏感期(0-6岁):
·动作-感官敏感期(0-6岁)
·音乐敏感期(4-15岁):
·空间敏感期(0-4岁)
·数理敏感期(3-4岁)
·人际-内省敏感期第(3-8岁)
·自然观察敏感期(1.5-4岁)
以众所周知的狼孩为例,1920年,在印度东北山区发现两个狼孩,一个8岁,一个2岁,人们把她们捕获后送到幼儿园,专家开始对他们进行精心教育,小的不久病死,大的活到17岁。虽然经过专家的调教和在人的社会中生活去掉了一些狼性,逐渐学会了适应人的社会生活如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数字和词汇,能讲一些简单的话,智力水平达到3岁半的儿童,但遗憾的是她的智力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正常的同齡人水平,失去了成为人的机会。
据有关数字统计显示:现在有超过70%以上的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子女,突出表现是各种班不少报,学费不少花,但效果却不理想,甚至耽误孩子各项智能关键期发展,造成上述结果主要家长在教育孩子也存在一些误区:
一、很多家长把兴趣和优势理解同一,过于依据孩子的兴趣任其自由自在地在游戏中学习;
二、盲目攀比甚至提前透支式教育,根本不考虑到小孩子的成长有本身的一定规律,不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速度都一样(如一个四岁的孩子某一方面达到或超过5岁但另一方面却不及3岁孩子等)。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还可以“扬 多元智能与教育成才案例
引言:从教近20年,心中积存了深深的忧虑:传统教育中的“精英主义”剥夺了多少孩子的“学习权”,使得一个个原本灵动的心灵变得呆滞,原本活跃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平庸。教师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关注的是“你的智商有多高”,而学生智能的现实状态及其丰富内涵却很少有人问津。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和信心。它变“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为“大众化的精英教育”,为每一个孩子铺设了一条金色的成长之路。
1、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多元教育成才理念:
2、 解开家长教育困惑,提高成才教育认识
3、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才
4、 减少盲目教育投资,最大保证儿童最佳学习段的时间成本:
5、 避免错过孩子智能成长关键期和四个学习关键期,延误教育时机
6、 优势智能迁移,提升学习能力,有效解决传统考试中的中小学“差生”教育问题
其中,在教学篇中的第15封信,引起了我的思考。这封信讲的是多元世界、多元智能与多元教学。在这封信里提到了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叫泰迪,是一个美籍日裔,爸爸是个工程师,妈妈是个家庭主妇。泰迪是一个不用老师操心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他非常内向,刚来班上的时候很长时间都不爱讲话。但是他很喜欢搭积木,每天就是在积木区搭积木,一个学期整整三个半月都是在积木区搭积木,其他活动他都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就只搭积木,为了此事,老师们也有些担心,怕他失去其他学习的机会,发展不均衡。在处理泰迪的问题上,吴放老师采取了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利用设置活动区和提供学习材料来引导孩子,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
附:案例: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的最大价值就是发现和尊重每个人的优势,让每一个做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聪明优秀之处,并创造适合的环境加以培养成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实现成才。
小明是个二年级的孩子,平时上课老爱动,为此老师也不喜欢他,爸爸妈妈也抱怨、训斥他,他觉得上课很没劲、很压抑,尤其是英语课更没意思。后来爸爸妈妈听了一场多元智能说明会,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小时做了一次智能测试,发现小明原来是个体觉型的孩子,适合多用于肢体感觉来学习,后来爸爸妈妈就给他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孩子开始怎么也不愿意去,可是试听一次后便主动要求去上课,究其原因是老师知道小明是个体觉性学习的孩子,老师就经常让小明用肢体去学习,在游戏中互动,在玩的感觉中无形中提高了英语,期未考试英语也从64提高到91分,老师为此还表扬了他,爸爸妈妈也很高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