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施工技术要求目录1总则 (2)2规范与标准 (3)3钢板材料技术要求 (3)4焊接材料 (6)5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要求 (7)6制造加工准备 (8)7各部位构件、零部件按加工技术要求的分类 (8)8零件加工 (10)9零件组装、节段组装 (11)10构件变形的控制 (12)11构件尺寸允许公差 (13)12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考核 (13)13焊接制造质量、焊接工艺和抗裂要求 (14)14工厂内焊接 (18)15工地焊接 (19)16焊缝的检验与无损检测 (20)17构件的工厂试组装 (22)18构件成品的验收、存放、运输 (23)19现场安装和焊接 (24)20竣工主要文件 (25)21钢结构制造加工精度要求 (25)22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要求 (33)xxx一期工程跨运河桥梁,主桥为三跨连续钢桁梁结构,主跨为双层钢桁梁结构,边跨为单层钢双主梁结构,跨径组合40+80+40=160m。
主桥跨越运河,为V级航道,通航净宽45m,通航净高5m,最高通航水位2.4m。
1总则1.1本要求适用于运河桥梁主桥钢结构加工制造。
1.2本要求所列规范与标准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1.3当各规范和标准与本要求的内容有差异时,按照较高要求执行。
1.4本桥钢结构施工方案为节段工厂预制,现场安装。
因此钢结构加工单位除应考虑加工运输问题,还应结合现场施工方法和条件,制定高效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与施工工艺。
1.5施工预拱度由设计、施工监控、施工单位根据确定的施工组织方案与施工工艺共同确定。
本桥应严格按照施工预拱度进行加工,在工厂内自重状态下进行预拼装,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能运输至现场。
1.6钢结构的主要杆件在正式加工前,应先进行相应的首件试制。
在加工、组装、焊接、矫正、验收合格后,再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以利及时积累数据发现与处理问题,使在以后批量生产中予以改进。
各构件的相应首件的编号选取,由业主、设计、加工、施工、监理共同商定。
1.7加工单位必须先对到货供应的钢材和选定的焊接材料,进行完整、系统的试验,提前进行工艺评定试验;尤其应对工地现场焊接的各种环焊缝,进行工艺试验和评定,取得资料和参数,指导实施部件的加工与拼装。
1.8钢结构在加工制造中,必须对关键性零件、构件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加工及检查记录以备跟踪和查考。
1.9制造和检验所使用的量具、仪器、仪表等必须由二级以上计量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工厂与工地用尺必须由总包统一发放,防止出现系统交互误差。
1.10本桥钢结构加工制造,必须严格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以确保质量,不留隐患。
1.11工地焊接必须由原制造加工和监理单位实施。
2规范与标准钢结构制造加工应以本技术要求与加工说明以及其它设计图纸和文件为基本标准和依据,并参照下列主要规范和标准执行。
2.1主要规范与标准a)TB10212-2009铁路钢桥制造规范b)GB/T714-2008桥梁用结构钢c)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d)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e)TBJ416-87铁路特大桥质量评定验收标准f)GB3323-2005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GB11345-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的分级h)GB985-2008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i)GB985.2-2008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和尺寸j)GB8923-1997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k)TBl527-2004铁路钢桥保护涂装l)GB/T1031-2009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m)JB/T6061-2007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n)GB2649-1989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取样方法o)GB2654-1989焊接接头及堆焊金属硬度试验方法p)TB10002.2-2005 铁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q)DB32/T947-2006 公路桥钢箱梁制造规范2.2参考规范a)ANSI/AASHTO/AWS D1.5-96《桥梁焊接规范》(美国)b)ANSI/AWS(D1.1-2006) 《钢结构焊接规范》(美国)3钢板材料技术要求3.1规范与标准本桥主体钢结构采用Q345qD,钢材按GB/T714-2008《桥梁用结构钢》标准执行。
当标准的内容与本技术要求有差异时,以本技术标准为准。
本桥附属钢结构采用Q235、Q345,钢材按《碳素结构钢》(GBT_700-2006)、《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标准执行,本技术要求不做特殊规定。
主桥钢结构原则上采用同一厂家的钢板产品。
钢板材料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按正火(t≥20mm)或控轧状态(t≤16mm)交货,并提供生产钢板的性能基础试验的证明资料。
钢板化学成分除满足GB/T714-2008《桥梁用结构钢》外尚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化学成分允许偏差按GB/T 222-1984规定执行。
Q345qD化学成分表(%)表3-1监理单位复验。
碳当量应满足以下要求:表3-23.2钢板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除满足GB/T714-2008《桥梁用结构钢》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Z向板Z向性能级别为Z15、Z25、Z35。
要求Z15板的Z向断面收缩率ψ≥15%,Z25板的Z向断面收缩率ψ≥25%,Z35板的Z向断面收缩率ψ≥35%,并提供有Z向性能要求钢板的Z向断面收缩率试验资料。
Z向板性能满足《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 5313-85)的相关规定。
要求Z向板的杂质含量,S≤0.007%(Z15、Z25)、0.005%(Z35),P≤0.012%。
厚度不小于40mm的板材,Z向性能级别均不小于Z15,且符合图纸规定。
3.3表面质量钢板和型钢表面不应有气泡、结疤、裂纹、夹杂、折叠、麻坑和麻面。
钢板不允许有缩孔、夹杂和分层。
表面状态按《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GB/T14977-2008)规定。
钢板厚度不允许出现负公差,公差带等于《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709-2006)允许公差带。
钢厂和用户应对钢板进行上、下两面检查。
3.4钢材尺寸、外形、重量除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为保证钢结构构件、节段拼接的顺利进行,应努力保证板端2m范围内,在板面横向和纵向不允许有S变形或折皱。
钢板每米波浪度和瓢曲度偏差在2~3mm/m之内,两端各2m范围内平顺。
也可以由加工制造厂按加工工艺技术要求与业主、监理、设计、钢厂各方协商决定。
b)原则上长度公差为-0~+70mm;宽度公差为-0~+25mm。
也可以由加工制造厂按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决定。
3.5取样方法,制备和测试程序板厚大于40mm的钢板按每块板单端取样标准测试,其余钢板按相应标准规定执行。
3.6超声试验和对板内缺陷的要求a)超声试验钢厂对钢板材需按《中厚钢板超声波探伤办法》(GB/T2970-2004),板厚≥16mm时逐张对钢板全面进行超声试验、检验。
在探伤检测中,必要时应提高灵敏度12dB探伤。
当发现有反射当量较小,面积较大的缺陷信号时,还应通过必要的试验,对材料的各种缺陷作出评定。
b)供方应保证钢板符合《中厚钢板超声波探伤办法》(GB/T2970-2004),探伤等级符合Ⅱ级标准。
c)钢结构加工厂应对钢板进行抽检和复验。
钢材应按同一厂家、同一材质、同一板厚、同一出厂状态每10个炉(批)号(且不大于50吨)抽验一组试件。
3.7印记和标记a)按相应标准规定刻印记,永久结构不允许钢印记b)标志所示内容还应包括:序号/制造号、目的港、理论重量与规格c)每块板的一边要粘有印好的尺寸粘贴标纸。
3.8发送为了防止受河水或雾气的侵蚀,在装运时,钢板应存放在船舱内,并防止其它货物对钢板造成不利影响或腐蚀钢板。
不准露天堆放在甲板上。
3.9为了做必要的焊接工艺试验、应用性试验,供方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同等级和规格的钢板。
3.10本桥所用的钢板均应附有钢厂质量证明书。
3.11本桥所用的钢板可分批提供,其规格尺寸、数量、重量另详。
主要钢板的规格、尺寸、数量均应由钢结构加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自行决定。
对于一般钢板应事先排料、裁料、套裁、精打细算,以适应可能的制作变更或检验、试验需要。
4焊接材料4.1焊接材料规范和标准GB/T14957《熔化焊用钢丝》GB/T 5293《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12470《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GB8110《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5117《低碳钢焊条》GB5118《低合金钢焊条》JB/T3223《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GB/T17493《低合金钢药芯焊丝》4.2主体钢结构采用Q345qD钢材,相应配合使用的焊接材料如:焊丝、焊剂等均应符合相应规范的有关规定。
使用的焊丝、焊剂焊接上述钢板后,其熔敷金属的屈服强度(R eL),极限强度(R m),延伸率(A)及冲击韧性应与母材匹配相当,并不低于母材的各项机械性能,保证焊接接头(包括焊缝热影响区、融合区组成)的各项性能与母材相匹配并不低于母材。
应根据实际施工工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适宜的焊接材料及工艺措施,有效防止焊接裂纹;对于厚板(δ≥20mm)及重要杆件的焊接,其焊接材料的扩散氢不大于5ml/100g(水银法),其余焊缝焊接材料的扩散氢不大于8ml/100g(水银法)。
4.3焊接材料应由钢结构加工单位根据母材钢板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来选用焊丝和焊剂,并事先经过工艺评定试验。
4.4对允许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部位,其中CO2气体纯度应≥99.9%。
其相应的焊接材料亦应由焊接加工单位事先做好工艺试验和评定。
4.5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进场后应按包装箱上注明的批号、规格分类保管,室内架空存放堆放不宜超过五层。
保管期内不应任意开箱,防止生锈和沾染污物。
5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要求5.1制造厂在接交合同生效后,应首先按设计图纸完成制造工艺设计。
制造工艺设计内容应包括:编制工艺流程图及总体文件;编制实施性制造规程及细则文件;质量保证及管理文件;验收程序文件等。
5.2制造工艺设计文件应在完成工艺试验和产品中间试验后,报请业主(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由业主批准认可,并派监理工程师负责对产品的检查和验收。
5.3制造工艺一般应包括如下项目:a)总体工艺流程及说明文件。
b)各部位零部件分类,编码和运作规定及流向(含有关说明文件),典型工艺流程。
c)各部位零部件生产车间制造流水线及说明文件。
d)主要质量控制点及说明文件。
e)零部件制作工艺细则。
f)板件制作及组装工艺细则和工艺流程及说明文件。
g)各部位零部件,板件制作及组装或节段构件工艺细则和工艺流程及说明文件。
h)各部位节段构件组装装配规程及说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