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古复习资料罗马知识点1.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语部落在意大利北部创造青铜文化—特拉玛拉文化(实行火葬);公元前1000年起,半岛北部和西部以铁器文化—威兰诺瓦文化为代表(实行火葬,风行把骨灰置于陶罐中埋葬)2.三次战争代表:维爱战争、萨莫奈战争、希腊战争3.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墨西拿事件”在皮洛斯战争期间,叙拉古雇佣军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强占西西里岛东北端的墨西拿。
公元前265年,这些意大利人因与叙拉古僭主发生冲突而处于不利形势,分别求助于迦太基和罗马。
迦太基抢先控制墨西拿。
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揭开战幕。
4.坎尼战役:公元前216 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东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少数兵力对抗罗马8 万大军,获得胜利。
5.前三头同盟:凯撒、克拉苏、庞培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安东尼、雷比达思考题1.“王政时代”政治经济状况(实质—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1.军事民主制2.人民大会(库利亚大会)、元老院、王3.铁骑普遍使用,手工业发展4.阶级关系:贵族与平民、保护人与被保护人(家长奴隶制)2.塞尔维乌斯改革(完成在罗马创建王制或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任务,标志罗马国家的产生)背景: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
内容: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
3.早期罗马共和国平民和贵族斗争背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日益突出焦点: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4.格拉古兄弟改革(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背景: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也在筹划复兴小农的土地改革方案。
主要内容:公元前133年提比略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额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
公元前123和公元前122年,盖乌斯任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与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内容广泛的法案。
目的:通过改革缓和罗马的土地问题,既可救助贫穷的无产者,又可保证罗马军队的兵源,从而强化罗马的国家机器。
5.罗马共和国政体与雅典民主政体的异同异:1.民主确立形式不同2.权力中心不同3.森都里亚大会(罗马)的权力没有公民大会(雅典)权力广泛同:1.奴隶制度2.不是个人专制3.古代民主制度的典型4.产生深远影响5.相对民主,具有局限性6.被封建专制统治代替6.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建立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统治政策:(对内与对外)1. 提高元老阶层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削弱其实际权2. 注意给骑士阶层各种好处3. 对平民实行镇压又牢笼4. 对奴隶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5. 对外实行扩张政策6. 加强对行省的管理7. 对军队继续整编并给予不同待遇注意:各种社会阶层7.公元三世纪危机大庄园的政治经济独立性加强,使得帝国农业呈萎缩趋势 经济危机:农业的衰退引起工商业的衰弱、政治危机:中央政权瘫痪,地方割据兴起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8.戴克里先的统治:1.废除元首制,确立君主制2.施行“四帝共治制”3.施行军政分制4.在财政上实行新税制9.君士坦丁的统治:1.废除“四帝共治制”,划分帝国为四大行政2.废除近卫军,改为宫廷禁卫军3.扩充官僚,引起机构臃肿4.颁布倒行逆施的奴隶法5.颁布“米兰敕令”,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10.罗马由盛转衰的原因:1.北方蛮族的入侵2.罗马军团的内部腐化和大量招募蛮族士兵造成军权旁落3.罗马宫廷的动乱4.帝国扩张停止造成奴隶制的瓦解5.基督教与传统多神教的冲突6.东西罗马的大分裂名词解释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前449年,迫于平民压力而专门成立的十人委员会将罗马世代流传的习惯法形成文字,因法律条文被镌刻在十二铜板上,故称“十二铜表法”此即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
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
2.布匿战争: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
迦太基系腓尼基人的殖民地,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已发展成为西地中海强国。
公元前三世纪初罗马统一意大利,与迦太基形成对峙,卒演成三次大规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得名。
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并争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西欧封建社会知识点1.封建制度产生方式:跨越式: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如英国、德国、俄罗斯综合式:如:法兰克王国2.描述古日耳曼人生活:《高卢战记》(过着氏族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日耳曼尼亚志》(定居村落,拥有奴隶及军事首长)3.哈斯丁斯战役: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的奠基,结束央格鲁撒克逊人统治4.陪审制度(与罗马大陆法系的区别):有权在巡回法庭和君主法庭揭发抢劫等嫌疑犯的姓名,是司法制度的核心。
5.《大宪章》:议会制度的思想理论。
基本原则:法律至上、保障人权6.13世纪的议会是议会君主制形成的标志7.德意历史发展的特点:分裂割据占支配地位8.神圣罗马帝国奠基人和首任皇帝(962~973):奥拓一世9.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是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罗马生产力影响下错综复杂综合的结果10. 西法兰克(通过两合约形成法兰西国(法国)帝国的分裂——一分为三中法兰克王国(870年《墨尔森条约》分给西法兰克和意大利)(843年通过《凡尔登条约》分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德国《凡尔登条约》)11.奥多雅克政权标志着罗马灭亡和西方封建的开始12.克洛维486年建立墨洛温王朝,是在苏瓦松战役中奠定的。
13.中古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形式:三个城市同盟—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汉萨同盟14.1295年,爱德华召开模范会议(按照孟福模式)思考题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四个条件)蛮族统治在罗马已经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逐步走向封建化,表现为:1.统治者将没收来的土地进行分封,打破了日耳曼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从而促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土地条件)2.统治者吸收一部分罗马贵族到新政权,实现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合流(统治者的条件)3.统治者为了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皈依了基督教,在宗教上进行合流(思想条件)4.被统治者的合流(被统治者条件)2.十字军东征原因:商业利益与宗教感情结果:使近东各国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损失,文化艺术倍受催残,大大阻碍了近东各国的历史进程。
在西欧,使数十万人死于非命。
影响:1.促进地中海区域商业繁荣及东西方商业的交往(商业)2.教会诚信降低,教皇权力的衰落,农民趁机赎回人身自由,城市取得自治权,从而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阶级关系)3.扩大西方人的眼界,西欧人从拜占庭和阿拉伯那里获得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文化)3.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原因:领土纠纷、争夺佛兰德尔、王位继承问题影响:引发玫瑰战争4.采邑制内容: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制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分封给自己的臣下作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阶梯式的等级制影响:1.为西欧骑士阶层的出现及其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2.土地所有权的相对巩固和农民进一步农奴化3.加深了封主与封臣的从属关系,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式和巩固,导致了法兰克封建制进一步纵向发展名词解释1.《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2.金玺诏书:又称“黄金诏书”。
1356年,由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颁布此诏书。
诏书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诸侯享有的其他特权也得到确认,于是诸侯的独立地位也得到完全的肯定。
此诏书标志德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也是德国封建主推行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3.“阿维农之囚”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法国边界的阿维农。
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史称为“阿维农之囚”(法王权加强的标志)4.卡诺莎事件: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
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
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
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
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
5.采邑制: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6.丕平献土: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登上王位的支持,于754年和755年两度进攻与教皇对立的伦巴第王国。
756年将侵占的意大利中部拉文那至罗马的一块土地献给教皇,称为丕平献土。
从此教皇拥有领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7.查理大帝:(公元732-814年),法兰克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皇帝。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引入了欧洲文明,他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东欧封建国家知识点1.拜占庭帝国在中国古典籍被称为“大秦”2.查士丁尼编纂《国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大全》、《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新律》,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和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