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
4世纪,被罗马定 为国教 传播于西亚、北 非等地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类别 人物 国家 成就或作品 地位(影响) 科技 阿基 古希腊 浮力定律、杠杆 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
米德 定律、螺旋式水 学家、物理学家和发 车 明家,杰出的爱国者 古希腊 《荷马史诗》 阿拉伯 《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
文学 荷马
法兰克王国:查理· 马特改革、封建等级制 西欧封建社会 政治:神权(教权)高于王权 罗马教廷和 经济:西欧最大土地所有者 教会的地位 思想:西欧封建制度精神支柱 事例:丕平献土 城市重新兴起 时间:11世纪前后 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方式:和平赎买、武装起义 典型事例:琅城起义 意义: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拜占廷帝国 原因:封闭保守、内部斗争、外族蚕食等 的灭亡 时间:1453年 启示:开放使文明繁盛、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请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
(1)文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怎样评 价的?你对这种评价有何看法? (2)结合材料说明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方式除了暴力冲突之外,更主要的是依靠什 么方式进行的?试举例说明。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古代 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 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
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和平交往)
练习(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 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 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 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 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 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 许是更为重要的。 ——《世界史· 古代史编》总序
练习(三)(2010年山西省中考试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 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 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 市舶收入 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 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说 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重点内容 (1)列举古代战争与征服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 (2)知道古代东西方文明和平交往的基本史实, 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7~8课)专题史
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暴力冲突) 史实: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布匿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影响:暴力、奴役和压迫;文明交流 史实:丝绸之路的开辟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马可波罗来华等 意义:传播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加深 联系、友谊;世界联系加强
(3)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 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 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 好理想的追求。
主题五 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文化成果9~11课)专题史
重点内容 (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的产生与传播。 (3)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4)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5)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 建筑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2)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 盛等)。 (3)政府重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4)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 方)。 (5)琅城起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 争)。 (6)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主题四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7~8课) 文明交流
研究古希腊早期社会 重要史料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戏剧 索福
克勒 斯
古希腊 《俄狄浦斯王》 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 成熟 阿拉伯 麦加大清真寺 法国 巴黎圣母院 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巴黎最古老、最高大天主 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建筑
当堂检测
1、(2009湖北黄石)右图是一位同学在国外 拍摄的 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奇异雕像的照片,该雕像所 在的文明区域是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2009山西省)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 界高峰的国家是 A.巴比伦 B.斯巴达 C.雅典 D.罗马
第3课 希腊罗马上古文明
雅 典 繁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
古希腊
原因:扩大公民权利,实行民主政治。 重视教育、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 希波战争。工商业发达 。 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 :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
古罗马
罗马帝国
建立 扩张
公元前30年,屋大维 公元2世纪,最大规模
分裂 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 东罗马帝国,1453年灭亡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文明名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 文明) 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流域 出现国家 前3500年 开始 统一国家 前3100年 文明成就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象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 典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 亚洲西部 文明 两河流域
前3000年 以后 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
古老的文字
文字 出现时间 人 物 地 区 影 响 字母文字 的基础 西亚各族 广泛采用 我国最早 的成熟文 字 象形 公元前3000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 文字 年左右 人 域 楔形 与象形文字 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 文字 同一时期 苏美尔人 甲骨 古代中国 黄河流域 文 人 商朝
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 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 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民主制度:政权在大多数人手中 专制制度:政权在少数人手中 君主制:有君主
共和制:没有君主
练习二 : (2008山西省中考)
(1)请在下面两幅图中A、B、C、D、E处, 写出它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图1的古代文明与图2的古代文明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第1课 人类的形成(原始社会)
三大人种 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
成因: 人种的形成,受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题二 上古人类文明(2~3课) 奴隶社会
重点内容 (1)列举亚非文明古国名称、产生特点及代表 性文明成果 (2)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知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 况。 (4)列举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征服战争的史实及 其结果 (5)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 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 一 B.欧洲几乎和中国同时迈入封建社会 C.到目前为止雅典仍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 的源头 D.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于大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 亚洲南部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 亚洲东部 (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
前1000年
前2070年 夏朝建立
佛教 阿拉伯数字
甲骨文
补充:为什么四大上古文明都产生于 大河流域?
气候温和,适宜人居,大河流域,利于
灌溉,而且每年河水泛滥,带来肥沃的 土壤,利于农业发展。
注意对比四大上古文明和四大文明古国: 其中:最早出现统一国家的是:古代埃及 文明惟一没有中断的是:中国 重要制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是印度社会的 社会等级制度 中国的分封制 列举古代世界三次改革: 雅典伯里克利改革、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 革、 日本大化改新(注意对比三次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 大事件。同意,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 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 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加强。
(2)和平往来。如:马可· 波罗东游及《马可· 波罗游记》对西方 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重 大贡献,如阿拉伯数字等。丝绸之路上中外商人对东西方文化的 传播。
3、(2009山西省)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 至高无上权力的是 A.封建君主 B.大封建主 C.罗马教廷 D.当时最富裕的商人 4、(2009山西太原)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了 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5 (2006湖南常德)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 下列所举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 A.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B.希波战争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马可· 波罗来华 6(2006湖北宜昌)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 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7、(2009山西太原)产生在黄河流域古老而神秘的 文字 A.埃及象形文字 B.苏美尔楔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 8、(2009福建泉州永春)研究早期希腊社会历史, 可以选择下列哪部著作作为史料 A.《天方夜潭》 B.《荷马史诗》 C.《俄狄浦斯王》 D.《哈姆雷特》 9、(2009湖南娄底)有人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他敢如此狂妄是因为他引 用了哪位科学家的话? A.阿基米德 B.爱迪生 C.牛顿 D.爱因斯坦
罗塞塔石碑 埃及象形文 字
楔形文字泥版
中国甲骨文
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名称 佛教 创立 时间 地点 创 始 人 传 播
中 朝 日 古印度 国 鲜 本 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等
公元前 古印 6世纪 度
乔达摩· 悉达多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