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感悟人生【活动背景】刚上高一的学生,面对新的班级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我们借着学习《鸿门宴》的热情,以楚汉争霸的史实引发对项、刘团队成败原因的探讨。
【活动目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理清集体中团队与个人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参与班级生活。
【活动过程】一、前期准备:1、学习完《鸿门宴》课程后,按项、刘团队分成两大组,并在每组中按兴趣划分8位代表人物的研究小组。
2、学生在图书馆查阅有关楚汉争霸的文史资料,了解历史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并做好记录。
3、小组讨论其所研究的人物在各自团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本团队成败原因中所涉及的部分,小组代表总结记录。
二、活动步骤:(PPT背景图)1、开场:主持人:楚汉相争的历史在硝烟中泯灭,刘邦项羽的战绩在历史中尘封,穿越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今日让你我重回那一场暗波汹涌的鸿门宴上,评英雄论功过,虽无潇洒肆意的青梅煮酒,却有唇枪舌剑的你来我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高一19班“走进历史,感悟人生”读书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以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为蓝本,以8位代表人物为对象,探讨项、刘两大集团的成败原因。
(Array PPT如下展示项、刘团队8位代表人物)下面有请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读书体验及研讨成果。
2、各组展示:(刘邦团队)(1)主公刘邦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一小组——花季·雨季。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鸿门宴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从中可以看出刘邦为人谨慎,做事果断。
而依据《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我们判断作为团队核心,刘邦团结每个人,并令他们发挥特长,能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是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谋士张良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二小组——GOKETR。
请大家先来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话:“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良有谋略、有远见,遇事冷静、心思缜密,能及时为主公提出见解、剖析利弊,启发刘邦醒悟予以采纳。
(3)武将樊哙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三小组——青春。
《樊哙传》中写到鸿门宴上刘邦命悬一线,樊“哙直撞入,立帐下”、“哙乃排闼直入”,我们能够看出其勇猛豪爽、赤胆忠心。
他“瞋目视项王,发尽上指冠”、“目眦尽裂”,勇闯虎穴,替刘邦赠声势、壮胆气。
其后又慷慨陈词,一言秦之暴政,暗示项王无理,二言刘邦忠心,使项王放松警惕,为刘邦制造机会逃离。
在刘邦犹豫之时,能及时劝谏,审时度势,为刘邦化险为夷,逃掉杀生之祸立下汗马功劳。
综上所述,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樊哙,成就了他日刘邦团队的最终胜利。
(4)内线项伯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四小组——自由之翼。
项伯本是项羽叔父,但他却为刘邦团队的胜利不断提供帮助,所以我们将他算作刘邦团队的内线。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伯“私见张良,俱告以事”,轻易地将军事机密告诉对手,并与刘邦“约为婚姻”,可以看出此人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而为报张良活命之恩,他不仅透漏机密,并且在项庄舞剑之时出来阻挡,可以看出此人见小义忘大义,毫无政治头脑。
可以说,项伯作为内线不断以釜底抽薪的方式,蚕食着项羽团队,帮助刘邦团队走向了最终胜利。
(项羽小组)(5)主公项羽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五小组——炫吾年华。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可以看出项羽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庸人。
鸿门宴中,他轻易暴露曹无伤,失掉一枚很关键的棋子;后又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与谋士范增没有达成共识,造成范增举玦,项王不应的尴尬场面。
项羽作为个人,才能出众、力压群雄,而作为团队核心,并未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起到所应有的作用,以致于整个团队群龙无首,盲目行动。
(6)谋士范增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六小组——NO.1。
历史上对范增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才华出众,有人说他不过尔尔,下面我们就《史记》中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元年,范增投奔项梁,并劝他依从民愿立楚王后裔,后随项羽,被尊为亚父。
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鸿门宴上举玦不得应,又令项庄舞剑借机刺杀,但因项羽优柔寡断,未能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范增老谋深算,深谋远虑,一心为团队发展,无奈孤立无援。
汉三年,刘邦用离间计使得范增被项羽猜测,途死病中。
范增本为良臣猛将,可惜主公不能取贤纳谏,而比之张良,范增又难以放下身子,为项羽解释,君臣合作不密切,使得团队行动力迟缓。
(7)武将项庄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七小组——竞跃极击。
项庄此生毫不起眼,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露脸就是鸿门宴上的那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性格应是不突出的,他默默无闻又忠诚勇猛,舞剑刺刘以保项王,最终更因项王丧命。
可惜他勇猛有余却智谋不足,在范增的命令下舞剑,在项羽的旁观下犹豫,在项伯的阻挡下放弃,本可为良将猛士,大将之才,却落得默默无闻、无名之辈。
(8)内线曹无伤小组代表:大家好,我们是第八小组——PRINCE·PRINCISS。
唯一对曹无伤有记载的就是《史记》中鸿门宴一段:“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一笔带过,未做深入描述。
常见的观点有两种:曹无伤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曹无伤是项羽派至刘邦军中的奸细;他私自投奔项羽,作为内线却无自保意识,可见此人行事鲁莽草率,有卖主求荣之嫌,后被项羽泄露身份,刘邦逃脱后“立诛杀曹无伤”。
与同为内线的项伯相比,他没有身份优势又不注意隐藏,且未能获得主公保护,以致于轻易被杀。
3、他组质疑:主持人:有人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枭雄,那么如果就各自领导的团队进行比较,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接下来有请项羽团队对刘邦团队进行质疑。
学生A:我代表项羽团队第五小组对刘邦团队提出质疑。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从鸿门宴中逃走时自己骑马、令其余人步行断后,若项羽派人来追,这四人只能掉头迎击,从而给自己赢得足够的逃离时间,由此可见刘邦的自私,请问这样自私的人怎么能堪当大任呢?请回答。
学生B:我觉得他说的不具实理。
在一个军队中,主帅是上将,是首级,若斩断首级则群龙无首,所以留下四人在马下保护刘邦是正常的,我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学生C:大家好,我是刘邦团队,对刚才的发要做补充。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也是成大事者的一个表现。
所以说刘邦做的是对的,武将本来就是保护君王的,我非常支持刘邦的做法。
学生D:我代表项羽团队第七小组对刘邦团队提出质疑,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曾为了逃命,将自己的儿女从马车上一脚踹下去,且在楚汉争霸成功后把自己的得力干将都杀害了,这又怎么解释呢?请回答。
学生E:大家好,我代表刘邦团队对刚才的问题作回复,刘邦逃命之时将儿女从车上踹下去,说明他是个成大事的人,他不拘小节,只有他逃命了,才可以换回局面,最终成为他战胜楚国的原因,而他成事后杀的那些人都是有原因的,就拿韩信来说,韩信勾结匈奴,自认为功高盖主,反叛刘邦,最终被吕后和萧何害死,刘邦知道后既高兴又伤心,说明他还是很爱惜人才的。
学生F:我对刚才的问题作补充。
英布之所以被刘邦杀死,是在刘邦除掉韩信之后,他勾结外人,出卖刘邦,刘邦听说后不相信试探英布,英布出兵反叛,刘邦才决心杀死英布。
学生G:我代表项羽团队第八小组对刘邦团队进行质疑。
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君王之度的表现,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道德伦理上,项羽都表现出豁达之心,而反观刘邦为人则太过无情。
这样的主公如何服众,请回答。
学生C:我对他的观点进行反驳,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开国后杀掉功臣是怕他们反叛,当时的局势本就动荡不安,如果再起战争肯定民不聊生,刘邦拯救了天下数千万人,比项羽拯救刘邦一人强得多。
回答完毕。
学生D:我进行补充,首先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政治幼稚,他分析不出形势,而对于刘邦开国后杀掉功臣更多的是怕战争再起造成百姓生灵涂炭。
作为君王有些手段是必须的,如果说刘邦残忍那我认为项羽更残忍,刘邦杀的不过是一些他害怕反叛的将领,而项羽攻下城池活埋全城百姓,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残忍。
学生B:我再进行补充,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恰恰说明他做主公的不合格,对对手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所以我认为项羽是不明智不识大体的表现。
学生E:我要对对方所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做反驳。
项羽自起兵到乌江自刎,一呼百应,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凭借实力号令天下,他算是妇人之仁吗?他这么强大的一个将领,他有妇人之仁吗?他最后虽然败北,但却为后人留下搏击的英雄背影和永不磨去的记忆,对比刘邦,项羽明显更适合做领导者。
主持人:楚汉争霸风起云涌,项刘羽团队各有千秋,下面有请刘邦团队对项羽团队进行质疑。
学生C:我对范增小组进项提问。
依据鸿门宴中范增的一句话“此天子之气也,急击勿失。
”身为一个谋士,不能用精妙的语言辨明利害关系,使项羽对这件事左耳进右耳出,充耳不闻,不能下击杀刘邦的决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团队没有好的谋士,怎么能成功呢,请回答。
学生F:如果范增不是一个好的谋士,又怎能说出那番话。
他的话是告诉项羽刘邦的野心,而且完全切合项羽心思。
回答完毕。
学生G:范增最多算一个聪明的谋士,一个好的谋士需要对主公有耐心,他连对主公的耐心都没有,怎么能算一个好谋士呢?请回答。
学生H:范增并不是没有耐心,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就是想要项羽除掉这个祸害,以便项羽团队能够更加强大。
可是由于项羽妇人之仁,没能及时杀掉刘邦。
这不能怪范增,范增已经多次示意,项羽不听,范增是个好的谋士,有勇有谋,而且很厉害,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回答完毕。
学生C:对方团队说“这件事不能怪范增”,那就是说怪项羽了?项羽团队内部已经出现矛盾,怎么能成功呢?两千年前项羽团队出了矛盾,现在这个小组也出了矛盾。
范增团队怪项羽团队,所以说这个团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学生I:我对项羽团队提出质疑。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的过程中,项羽还在犹豫要不要杀掉沛公,而曹无伤被项羽暴露,范增举玦,项王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