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红场


• 最成功的超长广场设计
莫斯科红场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城市广场。这种广场因为过于狭长, 广场内部的设置和整个空间效果往往都很难处理好。狭长型城市广场, 在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先例:一个是意大利庞贝广场,另一个是罗马 的纳沃纳广场。
庞贝广场是古罗马标准建制纪念性广场,整个广场显得很“空 旷”,而纳沃纳广场又显得有些拥挤,给人的空间感觉也不太通畅。 红场在处理广场过于狭长的问题上,却非常成功。它采用的手法有三 个,第一,建构多样而活跃的围合界面。红场东、西、南、北四个立 面,各成一种风格,对比鲜明,变化多样加之艺术魅力超强,从而缓 冲了广场过长造成的“单调”感。第二,红场内划分大小数个空间, 自成一统,如南部的华西里大教堂空间、北部的博物馆空间等都是这 样,从而淡化了红场的“空旷”感。第三,建立了中央列宁墓的强化 焦点作用,和广场网络形成紧密的结合,使得整个广场统一完整,达 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莫斯科红场
目录
• • • • 概述 红场的形成和历史沿革 红场两次重大的设计活动 红场的主要特征
1、概述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 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 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 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 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 西里布拉仁教堂。红场的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 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 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1)列宁墓的设计,改变了旧广场的整体格局。列宁墓的设计具有两个 重大意义。首先,列宁墓设计和建设时期,正是当时苏联国内革命高 潮时期,但当时革命领导人并没有以意识形态偏见对古老建筑实行连 根清除的政策,而采取了尊重和礼让态度,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举措。 其次,列宁墓的设计彻底改变了红场的旧有格局。 (2)红场改造过程中,移走了米宁和波査尔斯基的雕像,安置在华西里 大教堂的一侧,形成了广场中的次焦点。 (3)开通了红场南北两端通向市内的大街,完全满足了民众游行队伍的 功能需要。 今日的莫斯科红场更加精神焕发,楚楚动人,它的平面布局更加 合理,广场各个立面处理得更加和谐完美,并完成了与周边环境的协 调,从而形成了莫斯科中心的一个大型广场组合群。
2、红场的形成和历史沿革
• 红场的形成
最早在17世纪初期,当克里姆林已经一座巍峨的宫殿时,在它的 东面宫墙外侧,也就是今日红场所在的地方,那时还是一条河流,是 克里姆林宫环城护卫河的一段。18世纪初,随着俄国的快速发展,在 克里姆林宫东部一些地方,迅速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富人居住地,并 很快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各种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机构的大型建筑群。 一时间这块新兴的热土,连同克里姆林宫就组成了即将崛起的大莫斯 科市的核心地带。 为了给这个核心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当时的统治者从安全和发 展商业两方面考虑,决定将废弃的东边宫墙外的护卫河填平,连同原 来早已建在这里的所谓“大市场”的小集市,开拓出一块更大的交易 场地,起名叫特洛伊茨广场,后来改名为红场。
3、红场两次重大的设计活动
• 1812~1818年
(1)首次在红场确定了中心轴线位置。从克里姆林宫东墙中央塔楼引出 一条垂直线,延伸向对面的百货商场,并和百货商场立面中线相交。 在中轴线靠近百货公司一端,建立了一座面向克里姆林宫的大型雕像, 塑造的是米宁和波査尔斯基两位民兵英雄的全身像。这个雕像就成了 红场的控制焦点,并强烈突出了中心轴线的存在。 (2)重新设计了大商场。新设计的商场是在原来商场的废址上建造的, 它的立面是由一组塔什干柱式承托起巨大山花组成。 (3)拆除了北面主入口城门楼,填平了城外护卫河,在这个地段上,兴 建了始于1755年,中途遭遇战争停顿的莫斯科大学主楼。这一主楼后 来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至今仍保持着当年古老的风貌。
4、红场的主要特征
• 政治主题的城市广场
红场在旧沙俄时期,虽然肩负着皇室政务和宗教仪式等具有政治 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一些活动。但当时莫斯科并不是首都,也不是国家 政治中心,所以大多数时间内,红场还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称 得上是商业主题的城市广场,或兼具带有民众性质的广场。 到了苏联时期,首都迁到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地区就成 了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地,于是红场就被赋予了主要为政治服务的使命, 成为了单一的政治主题的城市广场。这种单一形式的政治广场在现代 城市广场中是非常少见的,可以说是红场独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政治 使命的主要职责,就是经常组织民众的支持,激发民众的情绪,以利 推动政治运动或国家任务的开展。尤其是每年的国庆日和五一劳动节 的集会游行,把这种运动推向了高潮。因此这种每年一度的大规模集 会,就成了一种公认的法制,每个公民每年都要照此执行。
为了适应这种特殊功能的需要,在红场的中央地段就建立了领导 人的检阅台和下属众多官员、知名人士的观礼台。这种布局方式是现 代城市广场中所没有的,是属于红场首创的一种建制。到了20世纪 50~60年代,这种建制又流传到东欧和中国及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那个时期在这些国家首都兴建中心城市广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 式。
• 红场的历史沿革
18世纪初期刚刚新建的这个广场,从严格意义上讲仍然算不上一 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因为它只有场地,并没有完整的建筑围合界面, 更没有场内的控制焦点。所以它只是一个''旷场"而已。 18世纪后期。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更多地参与欧洲事务, 不得不长时间离开地处欧洲北部边陲的首都圣彼得堡,来到距欧洲中 心较近的莫斯科办公。于是克里姆林宫开始了大规模扩建,周边地区 也进行了相应的清理和整治。而恰在这时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在地域 上,克里姆林宫外必须建设一个雄伟的广场,于是利用现有红场,建 设红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红场具有的国家象征性,在以后又因发生在这里的多起重要事件, 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1941年11月7日,当时的苏联领袖斯大林,面对着德国的大军压境, 陈兵城下的严峻时刻,依然在红场上发表气贯长虹的有名演讲,举行 了传统阅兵式,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 于1945年5月在红场举行了德军首次投降仪式。至此红场完全和国家 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俄罗斯民族永久的国家象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现代城市广场中少见的墓地广场
城市广场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就进入到现代化时期。城市 广场基本上取缔了在广场内建立墓地的做法。如果是纪念性广场,至 多是在广场内建立一个被纪念人物的纪念碑,或是被纪念人物的一座 雕像,包括18世纪末期风云世界的拿破仑和俄皇亚历山大等大人物去 世后都是如此处理。
但是在莫斯科,当列宁去世后,他的遗体却被安放在红场中央的 列宁墓中,开创了现代城市广场安放领导人遗体棺木的先例。这种做 法在后来又延伸到其他领导人,于是不得不在克里姆林宫东墙外,列 宁墓的后方开辟了一块专门的墓地,安葬这些人的遗体。到了20世纪 后期,这种做法又传入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建立了广场墓地。这 种在城市广场中建造的墓地,往往还伴有大型纪念馆,工程规模与占 地范围都非常浩大,并占据了广场中央最好的地段。
红场后来的经历中,有两次遭遇猛烈的冲击,对其发展产生过重 大影响。 第一次是19世纪初期,拿破仑入侵莫斯科后,点燃了一把大火, 烧毁了大半个莫斯科,当时红场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打败拿破仑之后, 就开始了对红场进行修整。到1820年修整结束,红场的面貌焕然一新, 真正成为了莫斯科的中心广场,也成为了欧洲城市中的著名广场。 第二次是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对红场进行了一系列 大规模的改造,先期的改造主要是拆除或迁移旧时代的一些陈腐建筑 物和场内的雕像。后期则是结合列宁墓的修建,对红场进行的重新设 计,重新扩建,重新定位。通过这次精心改造后,红场更加统一、完 美,但也突显了政治主题含义,软化了原有商业性质并具有了国家象 征性的意义。
(4)地面全部铺装了红黑色石板。 (5)这次设计完成后,于1883年和1888年又对莫斯科大学 主楼和百货商场进行了修理,构成了今日见到的完整立面 形式。 19世纪末期,经过几次修整的红场以完全改换面貌, 具有了现代化广场的一切特征,广场的中央雕像也正是莫 斯科的中心坐标点。
• 1917~193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