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心内膜炎讲课

感染性心内膜炎讲课


血培养
四、X-ray: 肺栓塞和肺炎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tests 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 急性心肌梗死
传导异常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tests
※治疗treatment
二、人工瓣膜置换术适应症 ① 严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 ② 真菌性内膜炎 ③ 血培养持续阳性或反复复发 ④ 反复发作大动脉栓塞,赘生物≥10mm ⑤ 主动脉受累致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或瓣环脓肿需手术引流
预后prognosis
自然病程: 急性 亚急性 4周内死亡 ≥6 月
细菌学治愈 五年存活率 60%~70% 复发:10%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再发
※自体瓣膜心內膜炎
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ro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endocarditis in intravenous drug abusers
病 因 etiology :
链球菌 葡萄球菌 65% 25% 亚急性—草绿色 急 性—金黄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教 师: 付文军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该病的病理、并发症
3.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治疗
概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为心脏内膜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 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 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 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 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
发病机制(急性IE):
主要累及正常瓣膜,发病机制不清
病原菌可能来源皮肤、肌肉、骨骼或肺等处的
活动性感染灶,循环中含菌数量大、毒力强,具 高度侵袭性和粘附于内膜的能力,利于细菌直接感 染正常瓣膜
主动脉瓣受累常见
病理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一. 心内感染和局部扩 散 二. 赘生物碎片脱落致 栓塞 三. 血源性播散 四. 免疫系统激活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
endocarditis in intravenous drug abusers
临床特点 有吸毒史,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 以三尖瓣多见,致病菌多为金葡菌,链球 菌,真菌,常并发肺栓塞
治疗 抗感染,戒毒
复习思考题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方法
结 束!
预后prognosis
不良因素: ※心力衰竭 主动脉瓣损害 肾功能衰竭 革兰阴性杆菌或真菌致病 瓣环或心肌脓肿 老年
预后 prognosis
死亡原因: 心力衰竭 肾功能衰竭 栓塞 细菌性动脉瘤破裂 严重感染
预防prevention
易患因素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 感染性心内膜炎史 体—肺循环分流术后 心脏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发热、新杂音、脾大或周围栓塞征 血培养同一种细菌阳性结果至少2次 预后不良 难治愈:延长疗程(6-8周),每一方案均 加庆大 早期手术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
endocarditis in intravenous drug abusers
年轻男性 皮肤 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常瓣膜,三尖瓣50% 急性 迁移性感染灶 脓毒性肺栓塞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并可分 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 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分类: 特 征 急 性 acute 明 显
数天至数周 多见
亚 急 性 subacute 轻
数周至数月 少见
中毒症状
病 程
感染迁移
病 原 体
金葡菌
草绿色链球菌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周围体征
Osler结节 Janeway损害
瘀点
petechiae 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 splinter hemorrhage
Roth斑:视网膜卵圆出血斑,中央为白色
指(趾)垫处红紫色痛性结节
Osler结节
Janeway损害
手掌、足底无痛性出血斑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六、心脏彩超※ 基础疾病:瓣膜病、先心病 赘生物:经胸壁 50%~75% 经食道 95% 心内并发症:瓣膜关闭不全、穿孔、腱索断 裂、 瓣周脓肿、心包积液
Duke诊断标准
主要诊断标准
① 两次血培养阳性,而且病原菌完全一 致,为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 ①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或新的瓣膜 关闭不全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tests
三. 血培养Bloocl Cullure :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 炎的最重要的方法。未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95%以上。其中90%来源于入院后第一日采 的血标本。 · 亚急性 未经治疗:第1日间隔1小时采血3次培养 次日无细菌生长再采血3次即开 始治疗 已用抗生素:停药2—7日采血治疗; · 急性:入院即采血3次,之后马上治疗。
一、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原则: ① 早期应用 ② 充分用药:杀菌性、大剂量、长疗程 ③ 静脉用药为主 ④ 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者针对金葡菌、链球 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效广谱抗生素 ⑤ 病原微生物已分离时,据药敏结果
※治疗treatment
二 抗生素选择
青霉素 氨基糖甙类 万古霉素 头孢类 第一代(偏球菌) 第二代(偏球菌) 第三代(主要对杆菌)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一.发热 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盗汗、 头痛、背痛、体重减轻。 二.心脏杂音(80-85%) 基础心脏病 继发瓣膜损害 (杂音主要是新的 或增强的瓣膜关闭不全的杂音)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三、
瘀点
线状出血 Roth斑
次要诊断标准:
① 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史 ② 发热,体温≥38℃ ③ 血管现象:栓塞、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 结膜瘀点及Janeway损害 ④ 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及 类风湿因子阳性 ⑤ 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诊断标准 ⑥ 超声心动图发现符合IE,但不符合主要诊断标准
并发症complication
一、
并发症complication
二、细菌性动脉瘤(3%5%)
近端主动脉
脑、内脏、 四肢
并发症complication
三、迁移性脓肿
肝、脾、骨髓、神经系统
并发症complication
四、病 脑脓肿 化脓性脑膜炎
少见微生物为肺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 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及立克 次体、衣原体。
链球菌
葡萄球 菌
发病机制(亚急性):
一、血流动力学(基础心脏病+内皮损伤)
赘生物形成 高压腔 瓣口 先天缺损 低压腔 主动脉 主动脉瓣 关闭不全
瓣叶的 心室面
㈡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湍流区 瘢痕处 心内外因素 血小板聚集 形成微血栓和 纤维蛋白沉着 结节样无菌性赘生 物(非细菌性血栓 性心内膜炎) 结缔组织胶原暴露 内膜内皮受损
※治疗treatment
经验治疗: 急性 萘呋西林 2g q 4h iv/ivgtt 加氨苄西林 2g q 4h iv 或 庆大霉素 160~240mg qd iv 亚急性 青霉素 320~400万 q 4~6h 或加庆大霉素
※治疗treatment
已知致病微生物 青霉素 敏感 首选青霉素 耐药 青霉素加庆大,万古霉素 甲氧西林 敏感 萘呋西林或苯唑西林或头 孢唑啉加庆大霉素 耐药 万古霉素 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细菌定居表面
㈢暂时性菌血症: 各种感染创伤所致菌血症,如循环中
的细菌定居于无菌性赘生物上,即可
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㈣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1、发生菌血症的频繁程度和循环中细菌
的数量 2、细菌粘附于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 的能力,草绿强、大肠弱 3 、一旦细菌定居即迅速大量繁殖,聚集 新血小板和沉淀纤维蛋白层,赘生物增 大,厚的纤维蛋白层覆盖赘生物外, 阻止吞噬细胞进入,为其内细菌的生 存、繁殖提供良好的庇护所
四.动脉栓塞(20-40%) 脑 心脏 脾 肾 肠系膜 四肢 肺栓塞 五.非特异性症状 1 脾大 15-50%、多见于病程>6周
2 贫血 晚期较重 3 杵状指/趾
I E的常见临床表现
症状 阳性率(%) 发热 80 寒战 40 疲乏 35 气促 35 咳嗽 29 出汗 24 胃肠道症状 20 头痛 16 肌肉痛/背痛 15 神经系统症状 10 体征 心脏杂音 继发性贫血 栓塞表现 皮肤表现 脾脏肿大 败血症合并症 真菌性动脉瘤 肾炎 杵状指 视网膜损害 阳性率(%) 80 70-90 50 50 40 19 18 15 12 8
短暂性菌血症
口腔、上呼吸道 泌尿、生殖、消化道
预防
链球菌 肠球菌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ro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早期 时 间 术后60天内 葡萄球菌 表皮多于金黄 急性暴发 晚期 术后60天以后 链球菌 草绿色 亚急性
致病菌 起 病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ro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并发症complic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