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知识概要
★例5下列科举名称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童子举人进士贡士
B.童子举人贡士进士秀才
C.童子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D.秀才童子进士贡士举人古代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
导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
院试,县、府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三甲出榜,统称进士。选C。
典型例题
读下列文段,回答1~4题。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例1解释加点的词语()
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A.宫中尚促织之戏
【知识延伸检索】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我国文言小说的特殊贡献,是“用传奇法以志怪”。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用传奇法以志怪”的: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进然,用法传奇,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字词综合运用】
1.词语解释:
不中(zhîng)于款:
中,符合;款,款式,规格。
靡(mǐ):
无,没有。
薄产累(lèi)尽:
一点点家产渐渐地赔光。累,亏累,亏欠,这里是“赔”的意思。
诣(yì):
到,去。
展玩:
察看观赏。
不当(dàng)意:
不合心意。当,中,合。
掇(duō):
拾取。
赉(lài):
赏赐。
2.字义辨析:
B.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还是没有找到。
C.挖石头、掏土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
D.挖石头,掏土洞,实在没有办法,还是没有找到。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导析:
“探石发穴”是两个动宾短语,“靡”读mí解释为“无”、“没有”,“靡”和“不”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迄”,释为“终究”,“济”,释为“成”。
另一处值得品味的暗示是对成名第二次猎得的那只劣小蟋蟀的形象的描写。那只小蟋蟀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其形体瘦弱不堪。因它是成子的魂灵所化,透过这只小虫的形象,似乎隐约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因长期生活在艰难困境中而瘦削不堪的儿童形象。这一形象是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千千万万儿童的缩影。它暗示出,在封建社会里,无论妇孺老幼都难逃被剥削被压迫的厄运。
B.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C.里胥猾黠
D.假此科敛丁口
E.辄倾数家之产导析:来自A.盛行流行B.巴结讨好
C.狡猾奸诈
D.征收摊派
E.往往。
★例2给下列词类活用分类()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②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之
③进城梯而下之④二月草己芽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⑦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掌握词类活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5~8题。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
“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惟思自尽。
文末有“异史氏曰”一段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讲解】
成名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一形象,我们要认识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官吏迫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小说的线索“促织”以及紧扣这条线索,按其“得失”造成的文章的波澜是文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心理、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是本文的又一重点。
【课文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阅读这篇小说,应首先弄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的性格,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其次,这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属虚构,但它又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阅读中要理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习运用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结构分析】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编写故事结构提纲。全文共九段,各段内容可概括为:
★例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
D.而君幸于赵王。
文言句式的掌握。
导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句式之一——被动句的掌握情况。C项是主动句,
A.
B、D均为被动句式。故选C。
★例7对“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实在没有办法,迄今没有找到。
以顾然。
通假字:
直—值裁—才
【课文背景知识】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至其父蒲弃儒经商,后家境衰落,生活清寒。《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20岁开始搜集各类传说故事,并加以润饰创作,经过20多年苦心勤作,至40岁前后初步写成。这部小说集包括近五百则故事,它们分别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豪绅的作恶,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摧残。《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里面的故事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察,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的辛酸悲凉和人物的偃蹇惨痛。从美学理想角度观察,这个幽冥世界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从情节曲折跌宕,环境幻化奇妙,还是从人物遭遇辛酸和场景朦胧迷离等角度欣赏品味,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蒲松龄不愧为一代高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对蒲松龄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评价。
导析:
①②/③④/⑤/⑥/⑦
★例3选出与“岁征民间”句式相同的一项()
A.试使斗而才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D.事又不济,反为所笑
掌握文言句式。
导析:
A.省略句
B.倒装(定语后置)
C.判断句
D.被动句。
★例4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导析:
答案:
C。
★例8本段描写了成名深刻的心理矛盾,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面是忠厚老实,受人欺负;一方面是看到希望,想改变命运。
B.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
C.一方面是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一方面又深知,“苛政猛于虎”,无法应付官差,“惟思自尽”。
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故”通“固”,“本来”的意思。促织本来不是陕西一带出产的,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不是逼着“公鸡下蛋”,强人所难吗?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蛮横无理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在不产促织的地方去寻找促织,可想而知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在陕西一带稀有,才使得成名之子因好奇而使小虫误毙于掌下,误毙之后,另找一只不就得了吗?因“故非西产”,另找一只很难啊,这样才有成子魂化促织,以供父塞官责。由此可见,“故非西产”一句在文中的暗示实在是妙不可言。
《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
一。"它以明代皇室盛行斗促织的游戏,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背景,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文章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掌握下列文言实词:
庠裨抢审靡集掭悚翕啻怍售陵疏造俾龅掾讷迂觇黠发爽跬敛业赉掇。文言虚词:
①祸源宫中戏促织,县令媚上害民间。
②童子成名报充役,家产赔尽遭杖刑。
③成妻备钱问巫卜,神灵示成猎虫所。
④按图索虫佛阁后,猎得俊虫喜笼归。
⑤成子好奇窃发盆,虫死人悲祸临头。
⑥儿用魂灵化蟋蟀,以供为父塞官责。
⑦试斗不意显奇才,鸡败更令成惊喜。
⑧遍斗名虫龙颜悦,成名家富儿复苏。
⑨春秋笔法史传体,微言大义予褒贬。
依据上述内容,结构提纲可编成:
交代故事起因①——故事的开端②——故事的发展③④——故事的高潮⑤⑥⑦——故事的结局⑧——作者的评语⑨。
【课文内容剖析】
小说以明代宫廷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以蟋蟀为线索,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朝政昏暗、吏治腐败以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核心知识
选自《聊斋志异》。促织,蟋蟀。作者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友人在宝庄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痛万分。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写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四百余篇。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世界,借助想像谈狐论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