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温病辨治理论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治理论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渊源 一、立论基础是《内经》、《伤寒论》 1、《内经》 生理 病理 2、《伤寒论》——用“卫气营气”阐 病机 述
二、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 刘完素(寒凉清热)、罗天益(按邪 热部位制方)、张景岳(卫气营血浅 深层次结合仲景有关理论阐述温病) 吴又可(用气血概念分析温疫病邪) 吴鞠通、叶天士、章虚谷、王孟英 (补充伏温外发的卫气营血传变及各 阶段的证候特点)等
二、历代的发展 《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济生方》《病机气宜保命集· 热论》 《素问玄机原病式》《卫生宝鉴》 《瘟疫论》《尚论篇》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的完善 以三焦为纲,将三焦与卫气营血 融为一炉。形成系统完善的温病辨证 纲领。
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确定病位,阐明病位 三焦:化气行水 上焦:肺、心包 中焦:胃、肠、脾、胆等 下焦:肾、肝
2、足太阴脾病证 (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偏胃 (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转化
二、中焦温病的转归 取决于正气
下焦病辨治(温病后期) 一、下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2、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二、下焦温病的转归 邪少虚多
五、指导立法制方 叶天士: 在卫——“汗之”————银翘散 在气——“清气”————后世发展 在营——“透热转气”——清营汤 在血——“凉血散血”——犀角地黄 汤
卫分证辨治 一、卫分证的基本内容 卫分证见于温病的早期,病位在肺卫 温热 类别
湿热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 3、诊断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治疗措施:疏卫透表(“汗之”) 5、转归:轻者、重者
3、诊断要点 4、鉴别诊断:与营分证 5、治疗措施:凉血散血,方选犀角地 黄汤 6、转归:危重
二、血分证的辨证思路 1、辨清出血部位,明确体内脏腑 2、谨析血瘀程度,慎察神志变化 3、关注正气盛衰,判明预后转归
总结:辨别卫气营血的基本辩证思路 1、掌握各自证候特点 2、区分病程阶段 3、审察动态变化 4、注意炎症鉴别 5、辨别证候兼夹
三、临床证治经验是理论的依据 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 总体上说是作为理论原则指导辨证施治 一、区分证候类型 卫分证 气分证 表现 营分证 血分证
二、分析病变机制 卫气病机变化——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病机变化——实质损害为主 三、判定病情轻重 卫 气 营 血
病位渐深,邪势深入,病情渐重
四、识别病情传变 1、邪犯卫分,治后邪外解而愈 2、病邪由表入里,渐次内传 3、表邪内传,深陷于里 4、表邪入里,流连气分 5、病发于里,里热外达 6、病发于里,进一步内传
2、手厥阴心包病证(热陷心包和湿蒙 心包) (1)辨别神志症状,区别证候类型 (2)分析传入途径,探求证候成因 (3)仔细识别兼证,密切审视变证
二、上焦温病的转归 轻者、重者、更重者
中焦病辨治(外感热病中期)(极期 阶段) 一、中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阳明胃肠病证 (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形无形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 (3)再审腑实兼证,慎察复杂局面
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三焦辨治理论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倡论
三焦辨证阐明三焦所属主要藏腑 的病变部位、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及 其性质,能基本反映温病全过程的病 机演变规律。
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 一、源于《内经》、《难经》 内容: 一是人体脏腑中的一腑 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三是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分温热、湿热)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3、诊断要点 4、治疗措施: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方选清营汤 5、转归:气分、血分
二、营分证的辨证思路 1、辨识营分特征,重视神志变化 营分证的基本特征:神志和舌象 神志:轻重之分 2、审视证候兼夹,注意体质差异
血分证辨治 一、血分证的基本内容:以出血为其特点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 热毒过盛,血络损伤 瘀热互结,瘀血阻滞 血热 瘀热内阻,上扰心神
二、卫分证的辨证思路 1、首明卫分辨证关键: 诊断要点、证候的阶段性、病位等 2、次审卫分具体病因:“辨证求因” 3、再查卫分病位重心
气分证辨治 一、气分证的基本内容 病位: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 温热性 类别
湿热性
1、证候特征: 温热:临床类型多,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湿热:发热(湿偏重、热偏重、湿热俱 重)、脘腹痞满、苔腻 2、病机分析: 主要病机:邪正剧争,脏腑气机功能失常 分温热和湿热
二、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始上,终下焦”
三、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沉)”
上焦病辨治(肺、心(包)) 一、上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手太阴肺病证 (1)辨明定位主症,区别表里浅深 (2)排除风寒外感,明辨病因属性 (3)审察兼证变证,严防病情恶化
三焦证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一、学术渊源 二、三焦内涵 三、临床意义 四、实质探讨 五、三焦辨治用于杂病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二者均指导温病的治疗,揭示温 病发展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横向 三焦辨证————纵向
3、诊断要点: 分温热和湿热(湿偏重、热偏重、 湿热俱重) 4、治疗措施:“清解气热”(“清 气”) 5、转归:邪正斗争
二、气分证的辨证思路 1、掌握基本特点,首辨温热湿热 2、次辨病位所在,区别具体证型 3、分清外蒸内郁,辨察痰湿兼夹 4、注重动态观察,把握传变趋向
营分证辨治 一、营分证的基本内容 发热类型:身热夜甚 温邪入营 神志异常 的依据 舌质红绛,一般无苔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