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7(1)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 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 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 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犯罪既遂的几种类型:
结果犯: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 危害结果,才是该罪的犯罪既遂。如 故意杀人罪、盗窃罪等。
危险犯:只要行为足以造成某种 严重后果发生的危险,就是该罪的 既遂。如破坏交通设施罪 。
“假想防卫”
2.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 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 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卫 和事后防卫。
3.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 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至于 不法侵害者是否达到法定刑事责 任年龄,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并不影响正当防卫的成立。
(二)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避免公 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 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不得于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 法利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1.起因条件。 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 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
2.时间条件
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 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
防卫过当的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
行使无限防卫权条件: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 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 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 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 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我 国刑法规定的最底刑为3年以上 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 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 受处罚的除外。
(3)对国际犯罪的效力 对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
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所 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 刑事管辖劝。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生 效。在溯及力问题上是采取从旧 兼从轻原则。
中止的时间性——“犯罪过程中” 中止的自动性——“自动放弃” 中止的客观性 中止的有效性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 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 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 除处罚。
3、单位犯罪主体(双罚原则)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 金,并对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第十章 刑 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 效果即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刑法的任务
(1 )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 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 )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 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 )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就是该罪既 遂。如强奸罪
举动犯:依法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 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如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 罪
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预备犯的特征:
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1)准备工具(2)制造条件
问:樊某构成犯罪吗?
第三节 犯罪的形态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目的 预备阶段 实施阶段 犯罪既遂
动机 犯罪中止
结束
犯罪过程 犯罪未遂
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 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 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 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 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 段)
2、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 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辩认能力
控制能力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 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 危害结果的,经过法定鉴定确认 的,不负刑事责任;
(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 神正常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第二节 犯罪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所谓犯罪,是指一切危害社
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1)具有社会危害性; (2)依法应受刑事处罚性。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就是刑法规定的成 立犯罪的必备要件所组成的集合体。
犯罪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 一般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主体;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
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
意志以外的原因。
准备工具:
购买、制造、改造、租借、盗用等
制造条件:
(1)制造客观条件; (2)制造主体条件; (3)制造主观条件.(犯意表示)
返回
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 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 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 因而未得逞的形态。
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 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即通过损 害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保全公共 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 益。
4.主观条件。
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行 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 已。所谓迫不得已,是指当危害 发生之时,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 法权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 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
1、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 龄阶段)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 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对负 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 事责任。(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 龄阶段)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四、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1、对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效 力。 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除 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适用 中国刑法;
凡在中国船舶或者飞机内犯 罪的,也适用中国刑法;
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 生在中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 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 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 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 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见的心理态度。
问:张某是何种过失?
有一护士在为病人注射青霉 素时,本应当先做皮试的,但是 由于凭着自己的经验,工作几年 都未碰上1例过敏的病人,于是 未作皮试就为病人作了注射,结 果发生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反应。
问:护士是过失还是故意?
2001年10月4日上午9时许, 被告人王某驾驶白色解放牌平头 翻斗货车来到西青区某汽车配件 经营部修车。后王某误以为车已 修好,在未查看车下是否有人的 情况下启动汽车,致使在汽车下 卸千斤顶的修车人周某被当场轧 死。
4.主观条件
指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 的目的,即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 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 受不法侵害。
下列三种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1)防卫挑拨; (2)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 (3)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
5.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 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 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是否明 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 害,是区别防卫的合法与非法、 正当与过当的一个标志。
2、对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 (1)对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 罪的效力。
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适 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中国刑法规定 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 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 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中国刑法之罪的, 适用中国刑法。
(2)对外国人在中国领域 外犯罪的效力。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公共利 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 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 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起因条件 时间条件 对象条件 主观条件 限度条件
1.起因条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2)不法侵害的范围包括违 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 在的,通常限于具有暴力性、破 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 (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所 实施。
特征: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得逞;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
外的原因;
种类:
实行终了的未遂
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能犯未遂 不能犯未遂
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 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
指在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 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 发生的形态。
犯罪中止的特征:
7.特别例外限制
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第3款 规定,紧急避险的特别例外限制, 是指为了避免本人遭受危险的法 律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 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意外事件
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 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 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 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 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பைடு நூலகம்
樊某之妻张某因琐事与邻居荆 氏母女发生争吵,荆氏母女二人 将张某压倒在地上殴打。樊某见 状,即上前将压在张某身上的荆 某拉起推向一边,致荆某倒地后 碰在一块石头上,造成后颈四椎 体前脱位伴高位截瘫,经鉴定属 于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