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 第五章 呼吸笔记全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 第五章 呼吸笔记全

呼吸第五章
肺通气第一节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克服其阻力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一﹡( 1. 呼吸运动…吸气(主动)(1)吸气运动…呼气(被动)(2)呼气运动)(3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呼气被动平静呼吸:吸气主动, 都是主动用力呼吸:
、肺内压:2)-1~-2mmHg吸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1~+2mmHg呼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

,是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呼吸运动造成、胸膜腔内压3 :由胸膜壁层与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1)胸膜腔(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不易分开润滑作用b.结构特点:①密闭②内有少量浆液: a. )胸膜腔内压:负压(2-10mmHg
~平静吸气末:-5-5mmHg
~呼气末:-3) (负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胸膜腔内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②促进胸腔内的静脉和淋巴回流▲意义(二)肺通气阻力70% 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3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力。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容易扩张→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
不易扩张→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V容积变化(?1??c L/cmH2O
P压力变化(?R)V肺容积变化(??)(CLcmH20
C)顺应性()
①肺顺应性∕=0.2 L)?跨肺压变化(P(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张力:肺泡内液-气界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 DPPC )
1
)
a.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防止肺毛细胞血管中液体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
c.降低吸气阻力,减小吸气做功。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②胸廓的顺应性
胸腔容积变化(?V)?)= 0.2 L/cm H2O
胸廓的顺应性(Cchw跨壁压变化(?P)(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2.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气流
(1)构成粘滞阻力:组织相对位移
气道阻力:气体分子间、气体分子与气道壁间摩擦80%~90%
(2)影响因素:
①气流速度:快:阻力大。

慢:阻力小。

②气流形成: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③气流管径:管径缩小,阻力增大,反之减少。

二、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量正、成:400~~600ml,,平均500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正、成:1500~2000ml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成:900~1200ml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正、成:余气量(残气量)1000~1500ml 4.(二)肺容量1.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余气量+补呼气量功能余气量正、成:2500ml 2.
﹡3.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
①??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成、男:3500ml 女:2500ml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②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在头几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4.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余气量正、成男:5000ml 女:3500ml
﹡三、肺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
⒈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6~9 L
⒉每分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70~120 L
2
反映了呼吸机能的最大潜力所能耐受的体力强度。

(二)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 1.(1)解剖无效腔:鼻→终末细支气管150ml
(2)肺泡无效腔:未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所占容积,正常几乎为0
(3)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2.×呼吸频率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二、气体交换方式:扩散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气体扩散速率=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度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二)呼吸膜:
(三)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每分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比值
V/Q=4.2/5=0.84
V/Q<0.84,通气不足,血流过剩≈A-V短路
V/Q>0.84,通气过剩,血流不足,肺泡无效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的运输形式:
二、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极少,约占物理溶解:极少,约占1.5%
(二)化学结合:占98.5%
1.结合形式:
PO2高????Hb+O2HbO2 ????低PO2﹡⒉特点:
⑴反应快、可逆,无须酶的催化,受PO2影响⑵是氧合,非氧化
⑶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100ml血液中,Hb+O2结合的最大量——Hb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O2结合的实际量——Hb氧含量
Hb氧含量×100%=Hb氧饱和度
氧容量Hb
形S⑷氧离曲线:呈称为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3.氧解离曲线的特点:
3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4.26.5 mmHg ) (正常为时的PO2 .:是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P50 曲线右移对O2的亲和力↓,表明P50↑: Hb
曲线左移对O2的亲和力↑,P50↓: 表明Hb
,释放)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二磷酸甘油酸(2、3-DPG[H+]↑、pCO2、温度升高、2、3- O2增多供组织利用。

pCO2
(1) [H+]、与氧亲和力的效应称为波尔效应。

酸度增加降低Hb
②在组织促进氧离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的运输CO288%
1、碳酸氢盐占。

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将促使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
2呼吸的调节第三节
一、呼吸中枢) 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吸气脑桥上部:) 长吸中枢(活化吸气脑桥下部:
). 喘息中枢延髓:呼吸基本中枢(二、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起步细胞学说?
神经元网络学说?
(central inspiratory activity generator)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
吸气切断机制(inspiratory off-switch mechanism)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㈠肺牵张反射肺萎陷所引起
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1 .概念:由肺扩张或
2.反射过程:肺扩张反射:(1)迷走神经?????抑制延髓吸气中枢,切断吸气,转入呼气。

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
①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意义:
②有种属差异:免最强,人最弱(2)肺萎陷反射:
迷走神经?????肺过度缩小→感受器兴奋延髓吸气中枢→吸气
意义:在平静呼吸中不起作用,肺过度缩小时起作用。

四、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H+]
、PO2、PCO2 适宜刺激:一)CO2对呼吸的影响(
作用 1.
CO2可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

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体液因子,血中一定水平的
2. 机制4
间接发挥作用,以H+主(1)中枢途径: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HHCO3H2CO3?通过血脑屏障CO2+H2O?+-????????????↑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血中CO2H+ 吸加强、加快外周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2)
窦神经、迷走神经???????体A 颈A体、主呼吸中枢→呼吸加强加快(主)P CO2↑心血管中枢→血压↑(次)
H+对呼吸的影响(二)
1.作用:
H+↑→呼吸加深、加快,肺通量增加血中
↓→呼吸抑制血中H+
2.机制:
因此以外周途径为主。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同CO2,但
(三) O2对呼吸的影响
2.机制
PO2↓呼吸中枢抑制①中枢途径:
N→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②外周途径:PO2↓→外周化学感受器→窦
: 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兴奋作用可以对抗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轻度缺氧时
,兴奋作用不足以对抗抑制作用,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严重缺氧时
小结:三种化学因素引起的化学感受性反射
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四)CO2、H+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总和,亦可抵消。

↑→肺通气↑P CO2↑时:→H+
↓H+排出↑→P CO2↓、CO2 H+↑时:→H+ ↓↓、排出↑→↓:→P O2CO2P CO2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