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二】笔记前言1、政治的含义:(1)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看:政治就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2)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角度看: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3)从政治与政权的关系角度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剥削被剥削2、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农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产阶级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一、人民民主专政1、国家的基本知识:(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属性根本属性:阶级性主权属性(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社会属性(3)国家性质(国体)①含义: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一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一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②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1)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民主的特点广泛性表现为: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的广泛真实性表现为:①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人权事业取得进展。
4、我国的专政(1)对象: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2)原因:在现阶段国内仍有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社会安定的敌人存在。
(3)意义: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专政,即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统治。
(2)适用范围不同民主:统治阶级内部专政:被统治阶级(3)功能不同民主:实现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专政:保证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巩固国家政权联系: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1)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7、新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人民民主专政的落实)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1、权力与权利的区别:权力是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与服从联结;权利是法律概念,一般指法律规定的人们的利益,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2、公民享有的政治性权利: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法律资格: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监督权(监督对象: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要求: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意义:有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减少违法乱纪行为)3、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公民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4、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补充:国家机关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行政机关国务院(下设27部)地方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含义:我国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表现: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理解:①该原则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和执法上的平等。
②该原则是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是理论上的平等,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立:①含义不同: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履行的责任。
②特点:权利具有自愿性,可以放弃;义务具有强制性,不能放弃。
统一:①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7、如何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政治生活:有序参与1、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基本内容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①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②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③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四、民主选举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种渠道: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选举方式从选举人(选民)角度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从被选举人角度等额选举差额选举3、直接选举(1)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2)优点:更能直接反映民意,实现选民意志,调动选民积极性,便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3)局限性:在选民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成本高,容易产生分散主义倾向。
4、间接选举(1)含义: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
(2)优点:①代表素质高,更能从整体上体现公民意志。
②代表人数少,便于讨论集中,便于形成决策。
③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3)局限性:由于是选民选出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和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5、等额选举(1)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2)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3)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限制选民的选择自由,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
6、差额选举(1)含义: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2)优点: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3)局限: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7、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①社会经济制度②物质生活条件③选民的文化水平④根本因素:国家性质8、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9、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
五、民主决策1、民主决策的方式间接参与:公民选出代表,代表进入决策机关。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下情上传)直接参与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上情下传)④社会听证制度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因: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
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
3、社情民意反映制度(1)内容: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2)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来源。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3)渠道: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4)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4、专家咨询制度(1)内容: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2)依据: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3)适用范围: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4)方式:论证会、座谈会(5)意义:集中专家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1)内容: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2)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方式:公示公示板电子屏幕新闻媒体(4)意义: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6、社会听证制度(1)内容: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2)依据:决策机关拟定的决策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3)方式:听证会(4)意义:听政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提升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从决策者①②从参与者③④)六、民主管理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大意义:①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2、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3、村委会(1)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作用: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要求、意见和提出建议。
(3)村民自治的内容:①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
自己选举当家人→村民自治的基础②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③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不得抵触宪法、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等来规范行为。
④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
(4)自治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5)注意①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不是一级政府,村干部不是公务员。
②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既可以是18周岁以上的全体村民,也可以由每户派代表参加,是村民最直接、最全面表达自己利益和愿望的会议。
③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7人组成④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指挥关系,二者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指导、支持、帮助)补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居委会(1)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