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发表时间:2015-01-09T10:01:16.810Z 来源:《教育学》2014年10月总第71期供稿作者:刘沐颖
[导读] 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
——由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引发的教育思考
刘沐颖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030619
摘要: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值得我们反思。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爱育爱、因材施教,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促进每个孩子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地球上的星星》尊重差异以爱育爱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的印度影片。
这部电影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教育是分数至上,还是教会孩子学会做人、懂得生活、发现自我更有价值与意义?如何有效防止和制止“重智轻德”、“抓好放差”和“知行脱节”的不良倾向?怎样才能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促进每个孩子充分发展?本文侧重从唤醒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并变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角度,浅谈当下教师教育理念的坚守、教育行为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一、一部生动的教材:“读懂孩子”和“不放弃”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有着阅读障碍,在众人眼里“被放弃”的8岁小男孩伊夏,在一位年轻美术老师尼克的鼓励下,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的故事。
在伊夏的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
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有着读写障碍症的他,所有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所有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老师们经常让他在门口罚站。
父亲对他呵斥、打骂,同学们瞧不起他,说他是个傻瓜。
只有妈妈一如既往地爱他、关心他,可是最终也阻挡不了伊夏被学校开除,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
伊夏很伤心,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包括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成了一个自闭儿。
到了新的环境,他更加沉默,就在学校准备通知他的父母把他领走的时候,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术代课老师尼克出现了。
细心的尼克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
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
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夏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适合伊夏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夏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
最终,胜出的伊夏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
二、坚守“健康成长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读懂孩子,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在孩子们的错误中,找出隐藏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吻、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地重拾自信,找到快乐。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伊夏”,他们想法独特,世界在他们脑里是另外一个样子,却往往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差生”、“学习困难生”、“问题学生”,他们生活在被同学嘲讽、被老师忽视、被家长谩骂的孤立环境中。
但所有的人却忽略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伊夏”的故事启发我们,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管微弱,但精心挖掘,它的光芒将照亮整个星河,世界将为之震动。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最让人感动:为了使伊夏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勇敢面对,美术老师在班上讲了一个故事,提到了很多名人小时候都有过阅读障碍,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毕加索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绝不将分数至上的错误思想带给孩子们,真正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做好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让“以爱育爱”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先导
影片中这位拯救伊夏的代课老师尼克,当他发现伊夏的“与众不同”时,他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认为是一个负担,他不仅没有放弃,还积极找寻拯救他的办法。
当他试图走进伊夏心里改变他时,遭到了同行的嘲笑,但他依然坚持,“以爱育爱”,用时间、耐心和关怀找寻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至帮助伊夏找回了自我和快乐。
“以爱育爱”,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的根本需要。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人,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
教师还要把自己的心血、智慧、激情凝聚在对学生的爱中,无私地奉献。
让这种伟大的爱,包容着每一个学生,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感染、引导学生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以爱育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现代的儿童观,要真正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自身权利的独立个体,是和教师平等的人,是有情感、有差异、可发展的人。
教师要避免“只见书本不见人”的“目中无人”的教学。
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有潜力和不成熟的个体。
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地理解、呵护和扶持。
同时,教师要接纳学生发展的不完整性,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这是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此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生命交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需求。
四、积极推行赏识教育,有效落实因材施教
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伊夏渐渐学会了认字、写字、读字,也学会了穿衣系鞋带,老师请求校长在学期结束前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绘画比赛,在这次比赛上,伊夏击败了所有人获得了第一名,这也正是细心的尼克老师赏识伊夏的绘画天赋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让伊夏重拾自信的华彩之笔。
赏识的本质就是承认差别,尊重差别,人性中最大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教师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一种表现。
天才在教师的赏识中诞生,教师微笑的眼睛里有“爱迪生”,教师热情的赞扬里有“牛顿”。
日常生活中,好学生常能受到教师的赏识,因为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受到赏识理所当然。
而“问题学生”很难得到赏识,以至“问题”更加严重。
“问题学生”优点常常被大量缺点所掩盖,他们受到批评多于表扬。
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上进心,产生了自卑感、无所谓心理及逆反心理。
教师应用激励代替责备,坚持不懈地帮助关心他们,他们就会成功。
成功的关键是不怕失败,学生一千次摔倒了,相信他们会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我们积极倡导愉快教学,把“微笑”、“鼓励”、“趣味”、“音乐”、“游戏”带进课堂,千方百计地使学生
人人成功,个个发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上等生——立志向、定目标、自己走;中等生——促迁移、助内化、渐放手;学困生——激兴趣、养习惯、带着走。
作为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尤其是“问题学生”,让他们确信:自己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有很强的潜能,某些学科成绩不很好,是因为没有努力,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没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努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成功。
五、多一把尺子,唤醒每个孩子自主成长
每位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反思,每个孩子最初都是纯洁无瑕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充满活力的想象世界,不能生硬地用世俗的统一标准去扼杀孩子们的天赋与兴趣。
但愿孩子们都会像影片中的伊夏那样幸运,最终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梦想。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会落后于同龄人,但在其它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长处。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习惯了按照一套条条框框来评价孩子,好比拿一个模子来对照,看孩子还有哪些缺陷,这是一种糟糕的想法和做法。
我们当然要改正孩子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某些方面有困难就完全否定他们。
换言之,我们不可能按照一整套方案培养出一批完美的孩子,那只能是脱离教育目标的空想。
我们应做的是多一把尺子,挖掘出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帮助每个孩子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
一个倔强的小孩子的内心,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走近的,他自闭、别扭,往往有一些奇异的幻想。
我们可以想象,伊夏如果不是遇见了年轻美术老师尼克,他会怎么样呢?遇到一位好老师,足以改变人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我们应始终坚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高于一切”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扬起人生的风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