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政治(一)
司礼监下有文书房,是负责接收、登记、发送通 政司每日封进奏本,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 本,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撘票,一应圣谕、旨意、 御札的机要部门,所以司礼监能掌握国家军政大 事一切机密的动态。司礼监还掌握对各衙门宦官 升迁降贬、外派、撤回、惩办的权力,是宦官各 衙门的上司。司礼监通过派遣镇守太监、监军太
吏部:掌管文官用人权,地位最高。 兵部:负责武职选授。文臣直接控制军队,兵部官员以文
臣身份外出提督军务的情况十分普遍。 户部:“吏部体至尊,户部权最重。”户部掌国家财计,
享有独立完整的财权。 礼部:礼部地位的重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古代
君主崇尚“以礼治国”。 刑部:明代六部之中,刑部权力受干扰最大,权力较小。 工部制度(一)
——内阁、宦官、六部及中央决策机制
参考书
《剑桥中国明代史》 杨国桢 陈支平《明史》 顾诚《南明史》 樊树志《晚明史》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杜婉言 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 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 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张显清 林金树《明代政治史》 张德信《明朝典章制度》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 李洵《下学集》 南炳文《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
监,还可以监督和控制地方和军队。
(三)司礼监权力的转换与分析
1、批朱 2、传圣谕 3、影响人事任免
三、六部
明代六部地位较前代显著提高,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首先,提升六部品秩。逐渐形成“官必以尚书为尊” 的局
面。 其次,六部机构设置大为完善。 第三,六部职权大为扩展。明代六部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
疏,皇帝发布政令后,直接交由六部执行。在政务运行中, 除重大事项外,日常事务可自行处理。
四、明代的决策机制及其矛盾
(一)明代的决策机制及特点
1、廷议:即廷臣会议,又称集议、会议,国家遇有军政大 事,在皇帝做出裁决之前,先由大臣会议,提出意见供皇 帝决策是参考的制度。
2、廷推:明代大臣之任用,主要有廷推、特简两种方法。 3、封驳:指封还皇帝不恰当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反规章
制度或措置失误的奏章。
(三)内阁的机构和阁臣的简用
机构:制敕房
诰敕房
崇
简用:廷 推
祯
特简
枚卜
(四)内阁的职权
1、票拟批答 2、草拟诏旨 3、献替可否 4、会议与会审 5、同知经筵事及其他
经筵
(五)内阁制度的特点
1、形成时间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
十二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膳、
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每监有提督太监或掌印 太监负责,均正四品。
四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
八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
面、司苑等八局。司、局均各有掌印太监一人负责,正五 品。
(二)司礼监
司礼监设于洪武十七年,掌宫廷礼仪,监令正七品。洪武 二十八年,重订内官诸监职秩,设太监一名,正四品,职 权也有所扩大和提升。永乐以后,随着对宦官委任日多, 司礼监的职权、编制,比诸监有了显著变化。宣德时,司 礼监已成为宦官系列中的总领,排于二十四衙门之首,人 员编制最多,职责范围最广,职权也最大。司礼监设提督 太监、掌印太监各1人,秉笔、随章太监四五人乃至八九 人,其下还有人数不等的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六 科廊、经厂掌司及典薄。司礼监的职权也发生了重大的、 质的变化,从侍奉宫廷生活转为参与政治。
参考题
1、内阁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2、明代监察制度的构成及特点 3、明代皇权的强化及评价 4、明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5、科举制度在明代的变化及评价 6、宦官在明代的地位及影响 7、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8、明末党社运动
一、内阁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废除丞相制度及四辅官制度的失败
洪武二十八年(1395)诏谕:“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路子。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5、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是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
二、宦官制度及司礼监
至洪武末年颁《祖训》时,宦官系列已正式定为 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此后, 除增设东厂、西厂和外派人员越来越多外,机构 直到明末都未有重大变化。二十四衙门超越一切 政府部门和法令之外,由司礼监总领,直接听命 于皇帝,所以“归其事于内”亦不是始于永乐。
《皇明祖训》首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改革中央行政体制
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 度,提高六部地位, 分任朝政,直接由皇 帝指挥,以期“权不 专于一司,事不留壅 蔽。”洪武十五年, 罢四辅官,设文渊阁、 武英殿、文华殿诸大 学士,秩正五品,以 备顾问。
(二)内阁制度的确立
1、洪武时设殿阁学士 2、永乐时内阁制度已见雏形 3、阁臣权力的急剧上升与内阁制度的初步形成 4、首辅出现与内阁制度确立 5、嘉靖、万历时期,内阁制度进展较快并最终确定
影
响
这是明代内阁制发展的一个转折。杨廷和作为实际上的 第一个首辅,在此事件上,与世宗抗争僵持,其后包含 着皇帝与首辅争夺权力的实质。杨廷和虽不久离去,但 此后内阁以首辅为重,首辅成为外廷权力的核心。 世宗不得不从朝臣中扶植与内阁对抗的势力,形成新的 外廷核心,这就开启了朝臣分党结朋、相互攻讦的风气。 君臣关系紧张。
(二)矛 盾
1、内阁与皇帝 2、内阁与司礼监 3、内阁与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