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卷一一、不定向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写在题干的括号里。

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道小题。

)1.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答案:ABCD解析:心理学对实践的作用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也具有这四个基本作用。

因此,答案为ABCD。

2. 人的心理现象不包括( )。

A.注意B.动机C.心理过程D.个性答案:A解析: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因此,答案为A。

3. 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 )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概括思维D.创造思维答案:B解析: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因此,答案为B。

4.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答案:C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因此,答案为C。

5.()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A、兴趣B、爱好C、需要D、性格答案:C解析: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

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因此,答案为C。

6.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A、对物的操作活动B、与人的交往活动C、心理活动D、游戏活动答案:AB。

解析: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因此,答案为AB。

7. 皮亚杰认为( )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A.2~3岁B.4—5岁C.5—6岁D.0—2岁答案:D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其中,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8. 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

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答案:A解析: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即婴儿期,心理发展非常迅速,表现为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动作不断发展;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等开始发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因此,答案是A。

9. 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A.表象B.图像C.特征D.语言答案:A解析:幼儿前期,表象的发生使孩子的认识活动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表象的出现,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表象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因此,答案为A。

10.一个3岁的孩子拿着笔以后总在乱画,画什么,他也不去想,突然他看见了自己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圆圈,于是就说:“我的苹果”。

这个事例说明了3-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A.生活范围扩大B.认识依靠行动C.情绪作用大D.爱模仿答案:B解析:3-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他们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题目中的实例说明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答案为B。

11.()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A.游戏B.模仿C.阅读答案:B解析: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因此,答案为B。

12.一位老师出示一个非常逼真的苹果,让幼儿说说“这个苹果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对这个假苹果非常感兴趣,都用眼睛盯着苹果,而且还兴奋地说着什么。

当老师紧接着拿出一个梨,并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时,有很多幼儿还是回答苹果是真的,苹果很好看。

这说明了幼儿的()能力比较差。

A.注意的分配能力B.注意的迁移能力C.注意的选择能力D.注意的指向能力答案:B13. 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人类在( )已经具备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B.婴儿晚期C.幼儿初期D.先学前期答案:A解析:新生儿对听觉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好,趋向于人声,对母亲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而言,更趋向于母亲的声音,喜欢柔和安定的声音。

因此,答案选A。

14. 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 )。

A.有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逐渐发展B.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的效果C.接近联想优于相似联想D.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记忆的意识性,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因此,答案选D。

15. 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 )。

A.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C.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答案:C解析:4—5岁的幼儿,即中班以后的幼儿,想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想象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还很难考虑到想象是否符合客观逻辑。

因此,答案为C。

16.有个孩子很喜欢画画,但他画的长颈鹿脖子特别长,而身子只有那么一小截;他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

这说明( )。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答案:B解析: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具有夸张性的特点。

题中幼儿将长颈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画得很长是因为儿童对这些特征印象深刻,于是夸大了这些部分的特征。

因此,答案选B。

17.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已出现了( )。

A.直观的概括B.语词的概括C.表象的概括D.动作的概括答案:C解析:幼儿中期,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稳定突出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这时对事物的概括已经不是直观的概括,而是对头脑中存在的表象的概括。

因此,答案为C。

18.言语和语言不同,言语是( )。

A.社会现象B.自然现象C.交流活动D.民族语言答案:C解析:言语活动是用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际,而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答案选C。

A.听故事B.练习打字C.弹琴D.练声答案:A解析: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

阅读中的说、听、读、写等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是一种言语过程。

选项A中“听故事”正是阅读中“听”的言语过程。

因此,答案选A。

20.以下几种情感中,不属于幼儿基本的高级情感的为( )。

A.理智感B.道德感C.责任感D.美感答案:C解析: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人与人交往和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较为稳定和持久的态度体验。

幼儿最初只有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了高级情感,其基本形式包括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C项责任感是道德感的一种,不属于基本的高级情感。

因此,答案选C。

21.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 )。

A.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B.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答案:B解析:情绪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情绪唤起和组织着人的认识行为。

因此,答案为B。

2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 )。

A.婴儿期B.幼儿初期C.幼儿中期D.幼儿晚期解析: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岁左右,儿童间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因此,答案为A。

23.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 )的表现。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社会性答案:B解析:个性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及稳定性的特征。

其中个性的整体性,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在一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个性的影子。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正是个性整体性的体现。

因此,答案为B。

24.电报句一般出现于( )。

A.1岁至1岁半左右B.2岁半至3岁半左右C.2岁半至3岁左右D.1岁半至2岁半左右答案:A解析:1岁到1岁半左右,幼儿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多是单词句和电报式句子,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

因此,答案选A。

25.儿童对实词的掌握是( )。

A.动词比代词晚B.副词比形容词早C.动词比数词晚D.形容词比副词早答案:D解析:幼儿对不同类的词掌握是有顺序的,研究表明,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副词。

因此,答案选D26.问题言语最为丰富的年龄是( )。

A.0~2岁B.1~3岁D.4~5岁答案:D解析: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问题言语是这种言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最为丰富的年龄为4—5岁。

因此,答案选D。

27.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B.书面语言C.口头语言D.对话语言答案:C解析:由于言语活动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言语主要可以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

幼儿期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答案选C。

28.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 )。

A.与生俱来的B.遗传素质决定的C.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D.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答案:D解析: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儿童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实现的。

因此,答案为D。

29.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 )。

A.放任型B.溺爱型C.保护型D.包办型答案:A解析: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