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技巧校内校外两手抓的方法考研调剂技巧校内校外两手抓的方法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各学校的考题不同.一般而言.考生除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复试资格外.一般要求入学考试的统考科目中两科与所调剂专业的考试科目完全相同.两科专业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这即所谓的院外调剂.大部分考生的调剂都属于院外调剂。
而报考学校相同.从一个专业调到相近的另一个专业.这是校内调剂;参加所报考院校的校内调剂.如从学术型硕士调剂到专业型硕士。
在搜集五花八门校外的专业的同时.应该也关注报考学校的校内调剂情况。
一、学硕“转”专硕对于参与本院校学术学位硕士复试的考生来说,如果不幸被刷掉,是可以申请调剂到本校的专业硕士的。
但是有很多考生会担心专业硕士的含金量,如果说这在几年前是个问题的话,那么近两年国家政策对于专业硕士的重点培养,可以说专业硕士也是一个香饽饽了。
专硕自身具有很多优势条件,据了解,很多院校的导师会同时带学硕和专硕的学生,相近专业的课程基本差不多。
而且专业硕士的课程更偏向于实践,在时间上也短于学硕,一般是2年时间,因此这种调剂考生首先要重点考虑。
二、热门专业“转”冷门专业三、北上广“转”新西兰(1)主动出击研究生入学考试与高考不同,除了部分统考科目外,考生的专业课试题由各校命题,考生档案也是分校放置,形成省市级规模的集散地有一定困难;同时各校分数线划定时间、复试时间不一,而第二志愿学校也存在一个生源问题,如果等第一志愿学校调剂可能会贻误时机,所以调剂的实现形式主要是以考生个人为主。
因此,首先要提醒考生的是,一定要有主动意识,主动出击,这也是调剂是否成功的关键。
(2)破除误区,并非好学校不需要调剂在不少调剂考生看来,院校并不欢迎他们,只是迫于政策才接受调剂考生,而且需要调剂生的名校也少得可怜,实力一般,招生较差的院校才大量需要调剂生。
此外,一些院校接受调剂生的要求比较苛刻,如要求调剂考生毕业于“985”或者“211”院校,想要调剂到一些实力较强的院校无异于痴人说梦。
真实情况是,很多院校“钟情”于调剂考生。
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地区接受调剂生的高校和研究所就有115所,仅陕西一省就有44所高校和研究所接收调剂考生。
接收调剂的院校并非仅是实力一般的普通院校,名校也“钟情”于调剂生。
资料显示,在2012年,“985”院校有26所需要校外调剂,全部院校都接收校内调剂。
如上文提到的北京接收调剂的115个研招单位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学府,也包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等考生可能不太熟悉的研究所。
陕西一省需要调剂的44所高校中,西安交大招收集成电路工程硕士等方面的调剂生,西北工业大学招收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学术型硕士调剂生,等等。
数字之多、实力之强,足以说明调剂范围的广泛程度了。
虽然部分重点院校对考生是否来自“211”或“985”院校都有一定要求,但更多的高校则没有此限制。
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一所“985”高校,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水平很高,只是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对东部地区的高分考生吸引力不足,这样自身实力已很强劲的高校钟情于从调剂生中择优录取,也就不奇怪了。
为何高校会对调剂生“情有独钟”?冷门专业生源不佳:出于就业等因素的考虑,往往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使得后者常常招不到合格的生源;招生信息流通不畅:即使在同一高校,每个专业的情况不同,考生也不能一一清楚了解,因此未必每年都能招到足够的合适的学生;特殊招生单位知名度不高:考生对那些特殊的研招单位知之甚少,对其调剂情况更是少有耳闻,其实这些单位需要的调剂不在少数。
(3)行动迅速要通过多方面渠道打听自己的专业排名等,迅速地确定自己能否有参加复试的机会,不要一味地等待学校的通知,那样很可能会耽误很多时间,贻误战机。
有很多人就是以为自己分数不错,进复试肯定没问题,结果到最后确定不能参加复试的时候,连调剂都来不及了。
确定需要调剂之后,要快速地主动联系学校,调剂往往是先到先得。
联系方式、寄送材料等方面都要采取最为快捷的方式。
要注意高校的截止日期,一定要在截止前寄去要求的材料,晚了,哪怕你再优秀也不要了。
所以,一定要抓住时机!(4)准确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空缺信息成功调剂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空缺信息。
一般来说,高校要求入学考试的统考科目中两科与所调剂专业的考试科目完全相同,两科专业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所以如果报考专业与预调剂专业风马牛不相及,那成功调剂的概率肯定是零。
录取又是先考虑第一志愿考生,而且调剂基本上遵循先专业内部调剂,再跨专业调剂,再跨校调剂的原则,所以如果导师的上线人数已够或已超额,那成功调剂的可能性也是零。
(5)广泛撒网,有的放矢可能有考生疑惑,广撒网难道去给全国每个学校都打电话问吗?当然不是,这当然要有所取舍。
要有一定的筛选顺序,比如,你要去北京读书,那就重点锁定北京地区的学校,其他地区的学校除非很有把握,一般都不考虑了。
确定地点后,再确定学校的范围。
如你考的是文科,那么文科性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这时都比较满了,就是一所三流文科学校都很可能全部满了。
所以可以考虑试试理科院校的文科方向,因为这类学校的文科一般报的人比较少,知道的人更少。
最后从中挑选一定数量的学校,进行联系。
(6)保持联系打过电话,寄送材料后,不能只一味被动地等待着复试消息。
要知道,这个时候就是确定复试人选的关键时刻了,在这个过程中最好和你要调剂的院校保持一定的联系,时刻关注其调剂动向。
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安心准备复试,但万一不行,就要抓紧时间联系其他院校,不要让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以前拒绝过你的学校仍可以再做一次回访,有的学校情况是有变化的`。
之前可能招满的学校,到后来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疾病,体检不合格等)又招不满。
这些信息都要靠自己去打听。
,如果你在有的学校有同学,学长,熟人朋友,也可以请他们去打听该校的情况。
要时时注意学校的动向,经常和研招办联系,让他们知道你的诚意。
(7)关注母校和原报考院校不少同学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母校和原报考学校,而这两个地方其实是最有保证的地方。
母校都对自己的学生有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调剂的天平会有一定倾斜,因此向自己的母校发出调剂请求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如果有可能会尽量考虑自己本校的学生。
原报考学校不一定所有专业都招满了,如果有其他专业可调剂,肯定优先考虑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学生。
报考的原学校,从学术型调剂到专业学位硕士相对要容易很多,而不少学术型专业都有其对应的专业学位。
(8)亲自送材料到学校,了解第一手信息到了学校相关院系,你可以和老师多了解该校该专业情况了。
还有就是要记得多多推销自己,让老师对你留下印象。
材料里不但要把各项情况写明,更要突出自己的优点长处。
不要把材料上交后一走了之。
有时,有的老师转手就把你的材料往某个角落一放,就再也不理会了。
一定要看他把材料放在专门的地方,并告诉你如何等通知,如何联系。
如果他不说,你也要主动提出。
多问一点是一点,努力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当然,如果实在问不出东西来,也不要一味地磨下去,引起反感就不好了。
(9)掌握时间先后,分清梯度不同的学校复试时间不一致,而且相互之间相差很大。
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试最早,一般在3月中旬;34所自划线学校的复试在他们之后,大多在3月下旬;而大多数学校的复试在4月初,甚至有的学校4月底复试才完全结束;有些学校因为缺额的原因可能会有第二次复试。
因此,调剂的时间跨度也是比较大的,所以要把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梯度,避免所联系的学校复试时间扎堆。
(10)边远地区机会大(11)重视文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这是一条很好的经验,一些著名的文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需要调剂名额,同样,也有不少著名的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也需要调剂。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化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北京理工大学的经济类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在本院校属于相对冷门专业,报考人数较少,需要调剂的可能性较大,但往往会被同学们忽视。
而且,这些专业以后凭借学校的声誉,就业也都不错。
希望同学们不要忽视这一点,错失了上名校的机会。
(12)打电话的技巧电话咨询是考研调剂的渠道之一,然而如何做到有技巧地打电话呢?最重要的是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表明自己想调剂的决心,二是尽量展现自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电话咨询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调剂名额未出来之前,二是调剂信息发布以后。
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打听今年有没有调剂名额。
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会告诉你的,即使他们已经知道消息。
通常他们会让你留意网上信息。
那你可以侧面问问往年有没有调剂的情况,以此来判断今年的形势。
在第二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一定要把握好上述两个原则。
打电话应该讲究礼貌,介绍自己是也应该实话实说,不可夸夸其谈,要向招生老师表明你求学的决心和热情,希望对方能给你复试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一次打电话跟招生老师聊得还可以,对方对你也有兴趣,剩下的一段时间内要经常保持联系,主要是加深老师对你的印象,调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有的招生老师可能接电话态度不好,可能你会觉得很郁闷,需要提醒你的是,要理解招生老师每天接那么多电话的苦衷;另外,不要因为几个电话打得不顺利就想放弃,这是不可取的。
调剂的过程虽然很受煎熬,但回过头来看看,只有付出才能成功,付出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