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
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例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王、奥赛罗等。

且悲剧人物身上都会有他性格上突出的缺陷,如:哈姆雷特的犹豫,奥赛罗的多疑,李尔王的专横,麦克白的贪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的遭遇为中心叙事,悲剧人物既有神话人物、帝王将相之类,又有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神话人物的悲剧主要是有关男女爱情的,因礼教,身份地位等多种原因而不能结合。

帝王将相主要是朝廷内部忠良与奸臣斗争,继而造成国家的悲剧。

对于平民百姓的人物来说悲剧多是由恶势力欺压和官府冤假错案等方面造成的。

悲剧的主人公多是弱者的形象,这与西方悲剧人物正好相反。

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无力反抗,只有听天由命,像窦娥、杜十娘等。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表现出的是造成这些人物命运的社会的悲剧,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以忍耐、顺应来接受自己的命运的不公,而非西方人物的对命运的质问和控诉,继而有了行动的前进。

中国悲剧的人物则是人为无有的东西做了牺牲,却没体现出人的价值何在。

三、悲剧内容不同
西方悲剧表在内容上是人对现存的无法预知的力量的抗争。

在悲剧《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柔软和犹豫左右了他自己,一次一次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铸成大错。

在《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由不可知的命运遭受命运的逆转。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的面对,并逐步的上升。

个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有的境况,但结果是宿命已定。

俄狄浦斯王想要极力改变杀父娶母的宿命,但却步步走向深渊。

在同命运的斗争中,性格或是命运捉弄了他自己,造成了悲剧的内容。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再如悲剧人物:美狄亚的变态的复仇心理,奥赛罗的嫉妒轻信,李尔王的昏庸无能,才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中国悲剧的内容是以人物的遭遇,表现善恶、正邪、等观念,起到教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的善被张驴儿父子、桃杌之恶所毁的悲惨遭遇,具有社会悲剧的意义。

方成培的《雷峰塔》以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了白娘子敢于向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悲剧人物的双方是个人对待整体,个人的命运跟社会环境相连,以弱小的个体对抗整个黑暗的势力,本身就身单力薄,成功的几率几乎就是零,中国的悲剧人物是可怜的,抗争只能是无声的呐喊。

中国的悲剧宣扬的是道德伦理上的观念,是有明显的强烈的界限之分,善
与恶,美与丑。

不像西方的悲剧,是表现个体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与残杀,造成的结果是生命意志的放弃。

四、悲剧结局不同
中西悲剧的结局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在看西方的悲剧时,会发现它们的结局突出表现为个体用自己的生命去斗争,来肯定自己斗争的价值性。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自身的一种毫不后悔的牺牲精神,无愧于自己。

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就是人生的本质,由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来说是个人的意志构成了人生痛苦的根源,特别是人生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西方悲剧在结局上,常常会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会让人们去探索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悲剧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种种的疑问,带给人们的是思考。

与西方悲剧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悲剧,多是以美好圆满的结局来收尾的,这里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等一些作品是具有实质性的美好的结局,还有的一些的是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团圆移到了虚幻的天界仙境或是阴曹地府,通过外界的力量促成,继而表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心性向善的人本主义精神。

五、悲剧精神的不同
西方的悲剧人物自身具有着个体独立性的意识,是由自己的意志欲念来作为导向的,他在事态的发展中是有自己的目标,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是局限,以个体的行事,来承担所带来的后果。

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而盗取火种被发现,后受到惩罚,但始终不屈服,这就体现了个人的独立精神。

王富仁先生指出:“在西方的悲剧中,悲剧精神往往就是悲剧人物的精神,他们是崇高的,体现着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精神,体现着人的主体性,表现着特有的英雄气质。

”人的力量得到了发挥,人具有了理性的光辉。

中国的悲剧精神受到传统的文化意识的影响,弱者的悲惨命运获得了人们的同情,激起了人们愤愤不平的怒气。

悲剧的精神就在于将多数人的命运做了个体的反映,而有了大众的共识,反映了整体的悲剧。

不是西方的那种注重个人的精神的体现,悲剧体现的社会性意义是主体的体验。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家及其它思想的教化下,形成了鲁迅所说的“吃人”的这种表现,是整体所遭受的精神的压制,所以悲剧的内容就有了整体反抗现实的一种全民精神。

这是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的根本所在。

悲剧,这一表现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冲突。

无论中西的悲剧,它描写主人公或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或是恶势力的阻碍,或者遭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虽努力抗争,最终别无选择地悲剧了。

雅斯贝尔斯说:“当互不相涉的真实力量彼此冲突时候,悲剧就发生了,现实是破碎的,真理是分裂的,这就是悲剧知识的基本领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充满着悲剧的意识,存在于国家和家庭中。

总的说来,中国是没有西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的,西方的悲剧是可以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对不同国家地域的人都有它的价值的,悲剧人物的精神和气质也是经久不衰的。

中国的悲剧,是历史的写照。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中西悲剧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光辉,才具有了自己各自独立的一片天空,给人类精神和思想上一种洗礼、一种改变。

参考文献
[1](希) 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3](德)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