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有哪些养老模式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国外都有哪些养老模式基本养老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北京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养老模式体系国际上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呢——为什么要研究当前的养老模式(一)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据联合国《2008世界人口展望》报告,19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2010年将达到11%,2050年将进一步达到22%。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按此衡量,全球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就北京市而言,据市统计局统计,1990年全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95年达到了%,北京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了老龄社会。
到2008年底,全市万户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就北京市而言,据市统计局统计,1990年全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95年达到了%,北京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了老龄社会。
到2008年底,全市万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为万,占总人口的%。
根据人口年龄分布图推算,北京市现有人口将在15年后进入老龄化峰值阶段,而且该峰值阶段将持续大约三四十年。
市老龄委预测,205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二)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人口老龄化加剧,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很大的压力。
千百年来,我国一直采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特别是“四二一”,甚至“四二二”式家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日益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使一些子女对老人无暇顾及。
同时,生活观念的转变,一些老年人也不再和子女住在一起,许多老年人家庭变成了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
据全国老龄委调查,2008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或独居比例高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三)养老需求多样化要求养老模式多样化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年龄、收入、文化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异,个人爱好也有较大差别,老人希望的养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健康状况良好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希望能找到工作机会,经济状况良好且注重生活质量的老年人希望享受舒适、高品质的生活,有爱好和特长的老年人则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高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希望得到长期护理等等。
因此,应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体系,从而满足每位老年人的需求。
国外都有哪些养老模式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目前,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2%。
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
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
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二)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见表1)。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见表2)。
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
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三)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从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分级,日、德分成六级。
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
主要有以下几类: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四)其它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养老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模式:1.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
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
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
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
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2.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3.旅游养老: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
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
4.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
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
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5.异地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
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6.乡村田园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
国外一些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
国外完善养老模式体系有哪些经验经验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综合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收入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系较健全,经济提供和医疗护理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问题,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却受到了重点关注,特别是精神慰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为了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充实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比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经验二: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有所不同,采取的养老模式就有所不同。
首先,从年龄阶段来看,刚退休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更多地是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老人才有可能寻求机构的帮助。
其次,从经济承受力来讲,有的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好,希望选择高档的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以提升生活品质,而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一般,希望选择普通的经济型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低收入老人则需要政府提供保障。
再次,从自理级别来看,老人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又分成若干级别。
每个类型和级别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
最后,从个性差异来看,有的老人喜欢休闲聊天,有的老人喜欢旅游、收藏,有的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体现价值,有的喜欢集体生活,有的喜欢清静独居。
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不同的养老模式。
经验三:实行养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入住养老机构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对老年人分级。
采用的通常是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标。
该指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I-ADL指标,测量的是维护日常生活环境、独立获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包括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打扫室内卫生、做饭四个方面;另一部分是P-ADL指标,测量的是穿衣、吃饭、洗澡、上厕所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
不同级别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对不能自理者主要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对自理者提供基本日常照料服务等。
服务的项目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无所顾虑。
西方发达国家还对居家日间照料服务出台了标准。
如美国的康复设施鉴定委员会和全美日间照料协会就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日间照料服务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
养老服务是一项高风险行业,老人很容易出现意外,导致很多投资者或机构因畏惧风险而不敢从事此项服务。
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一方面保障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经验四:居家养老是当前的国际趋势起初,欧美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大多采取对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即建立敬老院、护理院等。
虽然这种方式设施完善、照料周到,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机构养老不利于老人与亲人等交流,容易造成情感缺失的弊端不断显现。
于是,很多国家提出了让老人回归家庭的号召。
但这种回归家庭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不必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也方便子女在闲暇时照顾老人,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同时,居家养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能使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保证。
目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日本等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经验五: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困难老人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