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文摘要: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

因此,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

因此。

对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其经验(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愈发突出。

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韩国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新村运动”。

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韩国出口加工贸易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其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一日千里。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的农村经济却裹足不前。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962年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到1970年则下降到61%。

而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

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存在,并呈不断扩大之势。

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迫使大批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涌入城市。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城市后,农村健壮劳动力已所剩无几。

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统计,到1978年,韩国农村中妇女劳动力占45%,而50岁以上的劳动力高达30%。

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弱质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等,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

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渔民的生活环境恶劣、发展意识差且信心不足以及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发起了全国性乡村建设活动——“新村运动”。

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达了这样的指示:通过农渔民、关系单位、指导者之间的合作,寻找让农村自助、自立、振作的方案。

本着“摆脱贫穷是我们的责任”和“辛勤汗水能致富”的信念,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被称为“新村运动”。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历程及内容新村运动就是从乡村实际出发,开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运动,不仅是指摆脱贫穷,而且还包含精神改革以及要营造现在和未来美好生活环境的含义。

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渔民树立“勤勉、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

新村运动的基本内容涵盖精神启蒙、环境改善、增加收入和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

70年代的“绿色革命”,完成了粮食的自给自足;80年代的“白色革命”,使在塑料温室中培育四季农作物成为现实;而在90年代,通过加强各种农副产品的竞争力,韩国已经做好了向着21世纪生命科学农业进军的准备。

时至今日,韩国“新村运动”已开展30多年,大体可化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1、奠基起步阶段(1970~1973)1970年4月22日,在“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的口号下,新村运动拉开了序幕。

1970年10月起,韩国政府为全国每村免费提供335袋水泥,要求必须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大大提高了农渔民参与新村运动的积极性。

如果按户计算,每户可得到4袋水泥。

按当时价格折算,相当于政府拨给每个农户4000韩元左右的资助。

这项示范工程以整治江河支流和小水库、修理公共水井、整修落后的房屋、桥梁涵洞、河堤马道、村级公路等“十大建设项目为中心”,参加者达720万人,完成385000个项目,不仅名副其实地激发了农渔民和农渔村“只要行动就会成功”的信心和“必须去干”的积极性,而且也使政府大受鼓舞,产生了“能做到”的决心。

除此以外,韩国政府还组建了“新村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各道、郡、邑都设有相应的协议会,实行垂直领导、管理和指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

此外,中央政府还批准组建了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以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由他们组织带领村民进行村里各项建设活动。

每项工程在经过全体村民的充分讨论协商后开办。

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各村的资集水平、劳动效率、村民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工业产品开发能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和考量,把全国34656个村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种类型。

村民参与程度最低的村属于基础村;参与程度最高的村叫自立村。

政府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不相同的开发计划。

到1973年,韩国农村中的自立村有2307个,自助村约13834个,基础村为18415个。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善环境运动,韩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农民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2、自发拓展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在农村取得成功之后,从1974年起逐步扩散到各大城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改革重点从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民居住条件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为了增加农民非农收入,1972~1976年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又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

主要开发禽类、养牛、水产养殖、香菇等林产品21个品种。

以郡(县)为单位,在全国137个地区开展,参加农户75万多个。

政府从财政、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广开生产经营门路。

如平原地区,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山区则发展牧业、林业,开发经济作物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村就地建厂,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大米自给,1972年韩国开始在农村推广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

政府从科学育苗、栽培、管理等诸多方面给予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粮食增产、粮价上升、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1974韩国农民的收入已基本达到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

1967~1976年间,韩国农民家庭收入由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韩元,增幅达774%。

这期间韩国城市工人收入从20720韩元仅增加95980韩元,增幅为463%。

农业生产连年喜获丰收,广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得到大幅度提升,是这一阶段“新村运动”的主要成果。

3、自发主导阶段(1977~1980)1977年是韩国第4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政府把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目标定为140万韩元,又把“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扩大为“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

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扩大生产,政府将原来以家族式的小农经营的单一产品扩大到以县、邑为单位的生产基地,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经营。

农村工业多数为出口加工厂,如农产品或水产品加工厂等。

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民非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原来预定1981年达到的农村自立目标,提前4年于1977年就已实现。

全国34656个村有98%成为自立村,基本消灭了基础村。

1978年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年增加到790个。

4、自发建设阶段(1981~1988)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广大农民在政府引导下自发地开展农村现代化建设。

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为新村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物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新村运动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转交民间组织承担,鼓励农民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村金融和市场流通的效率和农民收入,以此引导农民自发地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

这一阶段,尽管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但农民自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并未减退,农民的生活水准开始普遍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5、自主管理阶段(1988~)1988年以后,韩国的“新村运动”开始进入一个农民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阶段。

此时的“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

这一阶段,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教育广大农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加强国民道德伦理建设,培养村民的共同体意识,强化农村的民主与法制教育等。

在这个过程中,“新村运动”初期为启动农村经济和文化活动而建立的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逐步弱化,而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物资的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为传承和彰显新村运动的价值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经验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种农业现代化运动,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又快速缩短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纵观整个运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1、以精神启蒙为先导精神启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精神启蒙主要是指农民教育及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韩国农民缺乏个性和开创精神,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为此,韩国政府通过一些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宣传口号,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社会伦理道德迸发出来,释放出了无穷无尽的效能。

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新村培训院,其主要职责就是培训“新村领袖”。

其培训方法和内容主要是:强调“精神”培养、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定计划等。

另外,他们把参与相关工作的公务员也派到研修院,与“新村领袖”同吃、同住、同培训。

培训院是新村运动中一个成绩非常突出的机构。

2、长远着眼,小处入手上马的都是切实可行的小项目,如修路、修井、修塘、拉电网。

从1973年始,政府的投资全部转向遍布全国农村的细小项目,见效快、动员群众广泛。

而且,项目的上马并不依靠领导人主观决断,都由专家设计,是现代科学和理性决策的产物。

并且在实施中,能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正。

3、政府的主导作用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靠分散的决策方式来发展经济与社会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极有可能丧失发展时机,因而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的纲领性决策模式。

整个运动过程中,韩国政府在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推进的组织领导、资金的筹措与安排、技术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4、以农民为主体韩国在开展新村运动中,始终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始终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来实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