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全靠两个简单的原则支撑:勤俭节 约的中国人制造一切,挥霍无度的美国人购买一切。但是, 当中国人开始引领世界消费、定义全球品位时,这个世界 会发生什么?虽然那一刻还没有到来。.....中国的一部分未 来就是以美国为原型——到处都充斥着汽车和炫耀性消费; 交易对象扩展到了土地和劳动力;愈发明显的社会不公以 及商业和政治精英之间的联合;无节制的环境恶 化。 ——哈佛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 威廉·柯比
•
•
• 2、生态文明建设得核心和本质
•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 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 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三、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第五化) • 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 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 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
•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 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 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 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主体功能区
•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 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 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11年6月 8号正式发布。
中国地形图
以下图片均取自《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 (一)基本原则——五个坚持
• • • • • • •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 (二)主要目标——五项任务
• B. 顺应自然 •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 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 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
• C. 保护自然
•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 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自 然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人类也理应对自然担负责任,这个责任就是 保护自然。
• 新《环保法》第59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 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 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 续处罚。” • (法规落后是主要原因。很多地方发电厂的环保设备经常处于“休息” 状态。“一个1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每天的环保成本大概是五六十万, 如果不开环保设备也就罚款1万,谁不会算这个账?”)
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 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 会生态文明意识。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 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报告》 • A 尊重自然 •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 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 和一切生命。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属 于自然,决不能凌驾其上。
“先发展,后治理”:中国能走出新路吗?
• 2、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 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 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3R”和“3E”原则 • “3R”: •Reduc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 •Reuse:修旧利废,重复使用; •Recycle:使用再生原料的产品。 • “3E”: •Economic:讲究经济实惠; •Ecological:讲究生态效益; •Equitable:符合平等、人性的原则。
广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 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 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 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 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通过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 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使生态保护者肯出力、愿意干、守得住“绿水青山”。 • 纵向上,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 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 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横向上,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 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 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 2015年5月5日,新华社受权播 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 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 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 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 面部署。
•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1、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得关系。
•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 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 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 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 1、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绕不过去 的坎,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 排污权交易 •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 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 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及排污权, 并允许这种权利想商品那样被买 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 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 保护环境的目的。
碳交易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 湖北、深圳等7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随着2016年建 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预期逐步明晰, 围绕碳交易的衍生金融产品呼声也越来越 高。发改委预计,中国的全国性碳市场到 2020年将覆盖30亿~40亿吨的碳排放,约 占中国总排放的40%。每年碳排放许可的 期货市场价值达到600亿~4000亿元
• 4、健全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 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整体思路,通 过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对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 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 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 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 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 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015/8/1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 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七大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提要
•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 三、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 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污染问题也更加强烈、集中地显现。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实现。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 •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