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理论
1
4、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
中国系统工程专家顾基发和英国华裔专家朱志昌于90年 代中期提出
物理主要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要用到自然科学知识, 主要回答这个“物”是什么,它需要的是真实性;
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这些事物,通常 用到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怎样去做; 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以 及由人来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通常要用到人文社会 科学的知识,主要回答应当如何. WSR作为一个统一的工作过程 可由理解领导意图、调查分析、形成目标、建立模型、协 调关系、提出建议等6个步骤来构成
协同学
1 产生 原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en)长期从事激光理论 研究,发现激光呈现出丰富的合作现象,从而得出了 协同作用的重要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立了协 同学。 哈肯认为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关键不在平衡、非平衡 或者离平衡态有多远。关键在于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相互协同和 合作,自发产生有序结构,因此强调了协同现象的普 遍性和重要性。
信息论
若某事件出现概率为p,则这一事件所具有的信息 量为 单位为比特(bit),信息量常用单位 计算出信源发出的每一个符号所包含的平均信息量, 这个平均值就是信源平均信息量,即信息熵。
信息论
2信息论启示 信息方法
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 取、传送、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 的一种研究方法 信息方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把系统有目的的 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不对事物的整体 结构进行剖析,而是从其信息流程加以综合考察, 获取关于整体的性能和知识。 信息方法的意义就在于它指示了机器、生物系统 的信息过程,揭示了不同系统的共同信息联系; 有利于管理、决策科学化;指明了信息沟通的重 要性。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3 几个基本观点: 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必要前提、维持和存在的 基础。 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非线性机制所产生的非加和作用 是系统产生并保持耗散结构的根本原因 4耗散结构理论 意义 指出了化学、生态系统等许多复杂系统由无序转向有 序的一般规律,沟通了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 联系。 事物要发展就要保持系统是开放的,与外界有 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
协同学
2 基本原理 (1)协同效用原理即“协同导致有序”。系统要素的协 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 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和关键。 (2)支配原理。复杂系统在由不稳定点向新有序时空结 构转变时,通常受到序参量的决定。在复杂系统中有 两类变量,即快变量与慢变量(即序参量),起支配 控制作用的变量是慢变量。 (3)自组织原理。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 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 或功能,它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在外部能量和物质 输入的情况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形成新的时空结构。
1
4、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 主要原则 遵循参与、综合集成、人―机结合且以人为主、迭代和 学习 WSR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1
三 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定义及内容 系统分析概念 系统分析(SA)是在对系统问题现状及目标充分挖掘 的基础上,运用建模及预测、优化、仿真、评价等方法,对系 统的有关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为决策者选择满 意的系统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分析研究过程。 SA是SE的核心内容、分析过程和基本方法。 2.系统分析的要素 (1)问题:对象,缺陷 (2)目的及目标 (3)方案 (4)模型 (5)评价 (6)决策者。
第二章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论
一 系统工程理论
二 系统工程方法论
三 系统分析
1
一 系统工程理论 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 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及工具
一般系统论
1一般系统论产生背景 实验科学时代的还原论 主要任务是分析事物内部细节,收集、整理资料,客 观上要求人们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因而科学的主要 趋势是分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分析解剖法。 2一般系统论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 贝塔朗菲在对生 物学的研究中发现把生物分解的越多,反而会失去全 貌,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反而越来越少。因此开始了 理论生物学研究,创立了一般系统论。1945年《关于 一般系统论》的发表,成为系统论形成的标志。
一般系统论
3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统整体性
①要素和系统不可分割 ②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 ③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性质或功能
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动态相关性
系统的层次等级性 系统的有序性
要素、系统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系统是有结构的,而结构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
一是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二是系统发展的有序性
一般系统论
4系统方法论的启示
系统方法论主张以系统的观点去看整个世界,不能片面、孤 立地看问题。 系统方法论主张以思辨原则代替实验原则,不能机械地看问 题 系统方法论主张以整体论代替还原论。对事物的层层剖析, 弱化事物各部分间的联系,认为整体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这 种思想不利于从总体把握事物,对事物的整体功效认识不清 系统方法论主张以目的论代替因果论。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1 背景:耗散结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概念提出来的。 长期以来,在物理学中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 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 平衡状态时,不可能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 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提出了 耗散结构学说: 2概念: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物 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和社会的),在外界条件 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阈值(临界值)时,量变可以发生质变 (由无序到有序的突变)。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 量和信息等,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 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 定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
控制论
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 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1控制论的产生
维纳(Norbert Wiener)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他对 控制论(Cybernetics)的定义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 和通信的科学。”
2维纳的控制论阐述了两个根本观念:
①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系统都是信息系统。无论是机器还是 生物,都存在着对信息进行接收、存取和加工的过程。 ②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系统都是控制系统。一个系统一定有 它的特定输出功能,必须有相应的一套控制机制
系统工程理的新发展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990年《自然杂志》第一期发表钱学森、于景元、戴 汝为三人署名的文章:“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 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首次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新的 科学领域 基本观点。 ①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 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由于有这些交换,所以系统是 产开放的”。 ②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很多,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 万,所以是“巨系统”。 ③子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 所以是“复杂的”。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例如,人脑 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环境系统和星系系 统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生态 学、天文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
二 系统工程(基本工作过程)方法论
1、霍尔的三维结构
1
2、切克兰德方法论
1
3、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针对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于20世 纪90年该方法论以对社会系统、人体系统、地理系统等 3类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实践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其 主要特点是 ①根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复杂机制和变量众多的特点,把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 升到定量认识;②按照人一机结合的特点,将专家群体(各方 面有关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把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结合起来,把人 对客观事物星星点点的知识综合集中起来,力求问题的有效解 决;④根据系统思想,把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⑤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 来;⑥强调对知识工程及数据挖掘技术等的应用。该方法论在 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等领域已得到了成功应用。
协同学
3协同学与耗散结构小结 (1)耗散结构要求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有物质、能 量交换,以及内部的非线性机制。而协同学把研究从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扩展到近平衡态和平衡态系统。 (2)协同学: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力(可正、可负、可为 零)决定系统的未来走向。协作力大于零,系统走向 高级稳态;协作力小于零,系统走向混乱。 (3)耗散结构惯性原理:一旦形成耗散结构就有一定抗 干扰能力。 (4)耗散结构吞并溶合原理:外来小系统与大的耗散结 构相遇并相互作用时,小系统不能足以破坏大系统时, 则被后者吞并且溶合,并不影响后者的基础结构。
控制论 3控制论对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启示 (1)黑箱一灰箱一白箱法 (2)功能模拟法 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 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3)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 控制论的提出促使人们对系统采用形式化加以抽象, 进行数量化加以定量描,并寻求系统的最优化。
信息论 1信息论产生
20世纪40年代末产生,其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的数学家申农和维 纳 2申农将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不定性减少的 量”。 信息(量)=通信前的不确定性—通信后尚存的不息大小的量。在申农的信息论中,信息被看作系统不确定 性的减少。信源产生的通信信息,正是概率论中所研究的随机现 象。信息的定量描述就可用概率的方法来实现。 反常的事件比正常的事件所含信息量大,稀有事件比正常事件所 含信息量大等。概率小的事件发生时所含的信息量大,如P(i)= 1/10所含的信息量很低,p(i)=1/10000所含的信息量很高。 如果事先知道某事情肯定会发生,出现概率为1,有消息告诉我 们这件事的确发生了,并没有消除任何不确定性,所得信息量为 0。 采用对数作为信息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