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

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

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

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

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

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课堂总结
1.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3.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

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要传达的,所以说,不
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四、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建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婆罗浮屠主佛塔气势雄伟,原本有42米高,但被雷击破坏,现在实际高度接近35米。

据说造塔用去了200多万块石头,光佛塔底层的巨石每块就重一吨。

主塔四周簇拥着72座钟形小塔。

每个小塔里都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

来参拜的信徒们,都争相把手伸进钟形塔,希望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这样就能得到佛祖保佑,幸福平安。

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刻有2500幅浮雕,一块一块连起来,有4公里那么长。

浮雕有的取材于佛教历史,有的描述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有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还有的雕刻着花鸟和热
带水果的造型。

这些艺术精品被后人称为“石块上的史诗”。

婆罗浮屠并非纯粹的佛教建筑,它同样带有印度教的色彩。

日惹东北16公里的巴兰班南神庙是为敬奉湿婆修建的。

这座建筑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

它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地震灾害。

5月27日的地震也给巴兰班南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

建筑风格:哥特式
简介: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

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

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这一教堂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外、红场和莫斯科河之间,是俄罗斯中世纪后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它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为纪念1552年最后战胜外族侵略者而建。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中央主塔是俄罗斯民间建筑独有的帐篷顶,高47米,形成垂直线,统率着周围8座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洋葱头式穹窿。

整个教堂充分展现出它最复杂而又很协调的形体,那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穹窿,
活像一团熊熊大火,腾空而起。

他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感情。

从而使这一建筑说体现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和纪念碑的意义。

建筑所运用的华丽的装饰和强烈的色彩(例如,建筑用红砖砌造,细节部分用白石,穹顶则以金色和绿色为主,夹杂着黄色和红色),使这一建筑所体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显得更加明显,出色的体现了俄罗斯国历史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胜利这个伟大的主题,创造了世界上艺术概括力很强的艺术形象。

婆罗浮屠是佛教著名建筑。

举世闻名的佛教千年古迹,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在默拉皮火山山麓一个长123 米、宽113 米、呈矩形的小山丘上,于日惹市西北39 公里处。

这座宏伟瑰丽的佛教艺术建筑,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和埃及的金字塔齐名,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五大奇迹。

关于佛塔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一说如果你能将手从孔洞中伸进去摸到佛像的手掌,那你将福星高照,隆运亨通;又传说那些石雕怪兽和佛像可以避邪,于是引来不少游客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最佳答案
婆罗浮屠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也称“千佛坛”,属佛教东南亚分支建筑文化。

坛为实心,由30万块石头紧紧砌合而成,最大的竟重达1吨多。

它的外形是呈阶梯状的锥体,总高35米,共分九层。

塔基是一个边长为110米的四方形的台,下面六层为折角方形,象征茫茫大地;上面三层变为柔润的圆形,象征着恢宏广宇。

底部四周有石级道直通其上。

上面三层圆台基上还设有许多小塔(其中第七层32座,第八层24座,第九层16座)共72座环绕大塔,这些小塔上都刻有一个个透光的孔洞,形似竹篓,所以又有人叫这个婆罗浮屠为“爪哇佛篓”。

锥体的顶端是一个大佛塔,直径约有10米,与一我国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这座石塔每层都设有回廊,左右壁面上均刻有精美的浮雕,内容有《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故事,一幅接一幅,好像一本绵延不绝叫人不忍释卷的连环画,不仅情节引人,就连形象也是那么逼真,更不用提它的雕刻技法有多么细腻动人了。

全塔两千多面浮雕,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今天,婆罗浮屠是南半球上最著名的古迹,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道,合称为东方的四大古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