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设计

公开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龙成
时间
2010年4月08日
地点
七二班教室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思考:如果是n边形场所,划出的区域面积又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来小结。请几个学生小结。
生1:我学会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以后求多边形内角和可以直接套用公式。
生2:我学会了转化思想,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3:我通过探索和交流,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更喜欢数学了。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引导分析
启发引导
拓展提问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教后记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车后行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抓住“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把n边形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并在课前设计了探索用的表格。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十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展示填好的表格。
1.求八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目的: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2340度,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目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龙成
时间
2010年5月13日
地点
七二班教室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教后记
我设计了“三动”教学法:“全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创设各种条件,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脑、手、口、眼等感觉器官动起来,使他们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一起参与学习;“互动”—包括师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目的;“主动”—要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的作用,主动求知,自觉进取,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同时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学习体验方法,体验和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符合教室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探索n边形的内角和:
把n边形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
由此,我们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引导分析
启发引导
拓展提问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2.在一个多边形中,它的内角最多可以有几个是锐角?
3.课本P56、3
(选做题)想一想n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
这节课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时间允许,应用的第三题课让学生动手把图1中的三个阴影部分剪拼成一个半圆。把图2中的四个阴影部分剪拼成一个圆。进而引导学生:180度对应一个半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n边形场所的结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应用
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小结
作业
1.复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把三角形定义中的“三条线段”改为“四条线段”再改为“n条线段”,通过知识的迁移得到“四边形”的定义,再得到“n边形”的定义。
3.教授对角线的定义。
4.提出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几度?四十边形呢?四百边形呢?
活跃学生的思维,激。
应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解决计算问题;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情简析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
全动、互动、主动教学法
教具
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学情简析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
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生4: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要努力学好它。
、、、、、、、、、、、
目的:让学生试着整理自己的思路,老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又用几何画板把“n边形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的四种情况(点在顶点、点在边上、点在内部、点在外部)进行小结,并指出点在外部的情况是有条件的。
1.数一数四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四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展示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结果。
3.泉州外国语中学准备在平安夜举行英语游园活动,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场所,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为了营造气氛,拟在各个角落划出一块半径为R的扇形区域放蜡烛。请你帮忙算出下列各图中划出的区域面积,好确定买多少蜡烛。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小结
作业
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