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一周师:邓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是这样的吧?那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看谁听的最认真。

在蚂蚁王国里,蚂蚁国王想从他的三个儿子里选出一个来当他的接班人,可是三个儿子都很优秀,选谁呢?于是,国王决定举行一次爬行比赛,他为每只蚂蚁准备了一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谁先爬完树叶的一周谁就是他的接班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比赛过程,比赛开始!比赛完成了,它们同时开始又同时停了下来,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能够当国王的接班人呢,为什么?生:一号蚂蚁,因为它是绕了树叶的一周。

师:二号蚂蚁为什么不可以呢?生:因为二号蚂蚁在中途停下来了,没有回到起点。

师:哦,那看来从一个起点出发还得回到起点才能算是绕了树叶的一周。

那三号蚂蚁呢,它不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了么?生:因为三号蚂蚁只爬了一半,也不能算是一周。

师:哦,它只爬了树叶的一半?那你觉得怎么才是爬完了呢?生:要绕着最外圈爬才是爬完了。

师:树叶的最外层我们叫树叶的边线,看来啊还得绕着树叶的边线爬,是吗?那到底怎样才是树叶的一周呢?生:……师:看来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沿着树叶的边线,从哪儿出发再到哪儿结束,这样才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那数学课本的封面有一周吗,在哪里?生:(上台边摸边说)从这个点出发沿着边线再回到这个点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

师:还可以怎么摸?生:还可以从这个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这个点。

师:哦,那老师从这个点出发可以么,这个点呢?看来,从边线上任意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再回到这个点都可以摸出这个封面的一周。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你想来摸摸它们的一周么?生:想。

二、引入封闭图形师:(出示正方形边框)你来摸!生:(摸出正方形边框的一周)师:他摸得对吗?那这个图形谁想来摸一摸(手举着一个非封闭图形)生(预设):从这个点出发,这个点结束。

师:大家觉得他摸的正确吗?生:他没有回到起点,不正确。

师:哦,我们说摸图形的一周要从一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看来他摸的确实不正确。

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从一个点出发能回到起点么?预设(1)生:能,绕一下再回去?师:这样绕回去叫一周吗?生:不能!预设(2)生:不能。

师:那看来这个图形能摸出它的一周来么?生:不能!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和我们的正方形边框以及我们的数学书封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么?生:它没有连起来,有一个缺口。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在我们数学当中,有些图形是能够连起来的,有的不能连起来。

像这些能够首尾相接连起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三、引入周长师:老师这儿有两片树叶(手举两片大小不同的树叶)它们是封闭图形么?生:是!师:那看来它们也都有一周,那老师问问你们它们的一周一样么?生(预设):不一样,大树叶的一周大些。

师:一周用大小来说合适么?你再想想。

生(预设):大树叶的一周要长一些,小树叶的一周短。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看来不同的物体的一周有长有短,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数学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边摸边说)。

谁能够像老师说的这样再举一个例子?生:桌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桌面的周长。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树叶的周长,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那你能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么?(板书“周长”)。

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你的总结能力真棒。

的确,我们数学当中就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板书)现在根据你对周长的理解,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好,开始!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好,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老师现在做一个现场采访,你说说你刚刚突出的哪个地方,为什么要突出它?生:……(突出长度,周长是指一周的长度,所以要突出长度。

)四、描边线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找到周长的重点了,老师在学习单(一)上给大家了几个这样的图形,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用彩笔描出它的边线。

老师看谁描的又快又好,做好了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生描边线并汇报师:你先说说第一个图形有周长么?怎么描的?生:第一个图形有周长,我是这么描的……师:嗯,她听清楚了老师的问题,说的真清晰!你们同意么?生:同意!生继续汇报……师:这个角为什么没有描呢?你们描了么?生:没有。

生: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师:如果想让它有周长你可以怎么做?生:把缺口连起来。

师:老师这儿有笔,你来试试!生补充图形。

师:还可以怎么加线?生描师:哦,看来加上线把它变成封闭图形就有周长了是吗?那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的周长一样么?生:不一样。

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周长是多少应该怎么做呢?生:测量。

五、周长的测量(小组合作)师:大家反应真快,那我们一起来测一测周长。

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小信封里都准备了测量周长的图形和物体以及工具,现在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开始合作……时间有限,小组一定要配合好,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等会儿老师说停请大家就立马停下来坐好。

好,开始吧!师:好,时间到!哪个小组测量了长方形的周长?生汇报师:哪个小组测量了树叶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生汇报。

……师:看来像硬币、树叶这样无法直接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工具来进行测量,像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这根线一样,我们就巧妙的将曲线的物体周长转化成了一条线段来进行测量,在数学当中我们就叫这样的方法是“化曲为直”。

(板书测量:化曲为直)。

六、巩固练习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还会测一个物体表面或者一个图形的周长了,老师这儿有几个周长的题目你敢挑战一下么?生:敢!师:都这么有信心啊!第一个题目在老师手里,还是这个正方形的边框,它的每条边都是20厘米,那它的周长是多少呢?生:80厘米!师:你们反应真快,怎么计算的?生:每条边长加起来。

师:那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弯曲图形)生:还是80厘米。

师:那现在呢(再弯曲)生:还是80厘米。

师:哦,你发现了什么?生:形状变了,周长不变。

师:你总结的真棒!看来周长和形状是没有关系的。

练习……七、总结提升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生……师: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出示图片)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生活用用到周长的地方,我们下节课再进行交流。

下课!学情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一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三年级上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个平面图形。

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是本课的重点。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周长的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蚂蚁的爬行路线不同,谁才是树叶的一周?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一周”的概念进行思考,从而引出周长,进入新课学习。

这样引入不仅为学生学习周长的认识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环境,同时也为建立周长的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开展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观察与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为了使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1、玩一玩,议一议。

设计动画,驱动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过一周。

结合这一有趣情景,组织学生观察议论,向学生直观说明周长的含义。

2、描一描,说一说。

任意选择一片树叶让学生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边线,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帮助学生对“一周”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3、找一找,摸一摸。

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指导学生用手具体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即周长),从而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含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估计和运用合适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腰的周长)、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熟悉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七单元《周长的认识》。

2、所处地位:此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周长,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而《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评测练习:1、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2、这两块草坪的周长一样长吗?你是怎样想的?3、(1)图形A长(2)图形B长(3) 一样长《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数学课和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更应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

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