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6考研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6考研经验

复试终于尘埃落定,这一年的辛苦终于有所回报。

回来以后很多学妹希望我能写一写今年的考试经验。

结束一切之后匆匆打开电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记录来告诉你们我的过程,作为最微不足道的借鉴。

我是2015年报考的2016届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方向),初试成绩402分第一名(政治68,英语83,专业课一127,专业课二124),复试成绩第二名(267.6),综合成绩第一名。

我是二战华师,第一年的时候九月份回国着手准备考研,由于本身是跨专业,再加上自己没能做到彻底地静心学习,导致考试的时候准备非常不充分,只考了351分,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二语言学基础只有98分。

第二年我在九月份开始正式复习。

可能对有些同学来说九月份稍晚,这个我觉得因人而异,因为对我来说战线拉得太长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第一年复习的专业课还没有完全忘记,所以我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

建议时间还是依照大家自身情况而定。

下面主要谈一谈各科的复习计划和自己的经验。

政治68
其实我感觉政治我是最没有发言权的,第一年政治考了61分,经过一年的努力政治也只考了68分。

说来惭愧,和我一起复习的同学在政治上花费的时间普遍比我要少,但分数都在70+。

我个人认为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考研大纲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

期间其实我做了很多题,但是最后似乎对我作用不大。

本着不误人子弟的原则,建议大家还是百度一下各种政治大神的政治考研经验,不要像我一样背了两年还是六十多分。

英语一83
我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出身,再加上考研之前已经考完了专八,所以英语对我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不大。

整个准备期间英语资料我只用了全套考研真题和一本《经济学人》。

九月份开始到大概十一月初,我每天早上自己翻译一篇《经济学人》中的文章,然后把生词记录下来,晦涩的长难句摘抄下来,大约半小时。

到十一月份整本《经济学人》翻译完,再回去每天背一张自己写的生词表,分析背诵长难句,时间大约也是半小时。

这样算是把词汇量巩固了一遍。

十一月初我开始做真题,每天一套。

做真题的时候要给自己采用模考的方式,不能看手机不能查资料,只能是一份真题,然后再自己对答案,改错。

真题做了大概不到十套,其中2010年往后的是重点。

所有真题做完以后我又开始每天做一套,这时候做的只是2010年之后的题目。

虽然大部分题目已经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第二遍的目的在于了解出题思路而不是判断对错。

这样反反复复真题做了四五遍。

上面谈到的做真题不包括作文。

因为我觉得作文是一件很费脑费力却提高缓慢的过程。

直到考试之前我也没有练习作文,其中不乏英语专业出身的优势。

但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作文相对其他部分来说却是最重要提分的项目,建议大家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话还是多搜一搜英语写作的经验贴,多练习,这样才能提高。

专业课一127
说实话专业课一我几乎是没有准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我不擅长的政治和专业课二了。

专业课一写作和上面讲到的英语写作一样,是一个非常考察功底的项目。

我觉得我的分数还是得益于我平时喜欢写些东西,看的书也比较杂。

对我来说写作分两部分:思路逻辑和文采。

两者兼得才算是好文章。

专业课一的题目一般和文艺、审美等大话题有关,因此逻辑一定要清晰明了,而且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否定,这于我而言是最难得的一部分。

其次便是文采,心里有了想法自然会一气呵成,但是语言还是需要仔细雕琢才会美丽,建议平时多看一些相关书籍,以免提笔时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

专业课二124
专业课二分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部分,各五十分分值。

语言学基础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一部分,第一年自学的时候几乎是课本看了两三遍也就刚刚看懂在讲什么。

所以如果是跨专业,建议专业课要尽早准备。

现代汉语我主要看的是邵敬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

这本书可以说从头到尾地背过也不为过。

每一个部分几乎都很有价值。

第一年的时候只是模模糊糊看懂了在讲什么,第二年的时候为了巩固专业课我采用了默写的办法。

一些课本上的例子和重点部分比较难记,我就用笔默写,前前后后练习本我用完了正反面十二本,其中大部分是默写的专业课课本。

由于是跨专业,本身对专业课很不熟悉处于劣势,我便一直告诉自己勤能补拙是良训,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现代汉语这一部分只要功夫下深,下对,下足,提高也是很快的。

语言学概论我主要看了叶蜚声和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这本书理论性相对较强,但还是比较容易掌握。

语言学概论我个人认为最好还是再读一读其他的,因为华师每年都会有一些没怎么见过的题目。

除了这本书语言学概论方面就是大量做题了。

当时自己总结了一些题目,然后自己练习组织答案语言,做多了做熟了自己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同时还可以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这对开拓思路来说是很重要的。

古代汉语。

我个人认为语言学三部分中古代汉语和写作一样,是最需要功底的。

在跨考之前我的古代汉语储备也就停留在高中学过的一些文章上,因为最开始看古汉的时候几乎是连繁体字都要查拼音。

古代汉语可以说是我下功夫最多的部分,因为知道自身基础薄弱,古代汉语课本(王力版)的前两册课文我来来回回翻译了大概六七遍,这样相当于把很多基础知识无形之中补足。

除了课文,最重要的就是通论部分,很多知识对当时我的来说也是晦涩难懂,连六书都是从头开始。

为了搞明白到底在讲些什么,我又买了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和其他两个版本的古代汉语参考书和习题。

啃完这几本书的过程大概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了。

为了求扎实,两个版本的古代汉语习题集加起来大概八本书,几乎是每一道题都做了一遍,重点难点做了笔记,反复复习、默写。

这样到最后的时候真题拿过来看一眼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专业课二另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资料就是历年真题,因为真题是唯一一个可以看到华师出题思路的资料,可以说每一道题目都很有价值。

所以真题做多少遍做到多熟都是不过分的。

还有一点,建议大家多做笔记,因为笔记是对你自身水平最真实的记录和帮助。

我从九月份复习开始记笔记,对自己不熟悉的重点难点都一一记录,这样后期复习的时候思路会很清晰,重点也很突出。

复试
复试其实我本身表现很一般。

复试两本书自己没有好好看懂,笔试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不会的。

最重要的是面试部分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

之前因为有过意大利交换经历因此一直以为导师会问一些关于意大利语或者法语的问题。

但是由于
我在自我介绍中提到曾和乔姆斯基先生讨论过转换生成语法问题,导致有两三位导师一直在让我用英语回答乔姆斯基的语法问题。

说实话有些问题我用汉语都未必能答得出,所以面试的前半部分自己感觉非常不好。

复试的时候建议大家在展示自我的基础上还是多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引导。

不要像我一样面试只会自己夸夸其谈,对导师的问题却不知道怎么接。

我大概的复习思路就是这样,寥寥数语实在没办法详细记录整个考研过程。

里面有很多复杂的细节问题没有谈到,比如语言学概论概念、现汉层次分析、结构类型、大题思路、古汉汉字形体分析、古诗平仄、填空、真题等,是因为逐个写起的话太过繁杂。

如果哪位同学有这些问题可以问我(QQ 355582566),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借一位学姐的话,写这些不是为了吹嘘自己有多厉害,因为我并没有。

写这些是为了让你们知道我们努力的过程,让你们可以有所借鉴,少走弯路。

写在上面的“勤能补拙是良训”,是四个月里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也希望同样可以激励你们走下去。

最后,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考研人都能梦想成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