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ppt课件
10
一、生物学性状
• G-杆菌,有周鞭毛,有菌毛,无芽胞。 • 兼性厌氧,2-3mm灰白色不透明S型菌落。 • 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
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IMViC试验结果 为“++--”。 • 有O,H和K三种抗原, O170;H50;K100多种, 是血清学分型依据,按顺序表示。 • 产生大肠菌素(colicine)。
20
•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 成年人,较大儿童; – 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痢疾症状; – 不产肠毒素,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 向临近组织扩散,炎症,组织细胞坏死; – 侵袭能力决定于质粒侵袭性基因。
•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 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菌,粘附小肠上皮细胞,破 坏刷状缘,导致微绒毛萎缩变平- A/E组织病理 损伤。严重水样腹泻,重者可致死, A/E损伤基 因位于染色体毒力岛-肠细胞刷平位点内,有40 多个基因。
11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14
15
16
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一)致病物质 • 1.黏附素 adhesine 粘附泌尿肠道粘膜。 • 定植因子抗原,集聚黏附菌毛,束形成菌毛,
紧密粘附素,Dr菌毛,P菌毛,I型菌毛和侵袭 质粒抗原蛋白等。 • 2.外毒素 • 志贺毒素,耐热肠毒素,不耐肠毒素,溶血素。 •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统。
6
肠杆菌科细菌革兰染色
7
抗原结构
8
第一节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9
• 埃希菌属有6个种,大肠埃希菌(E.coli)最常
见,最重要的一个菌种,最早进入人体。 • ①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 • ②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器官 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 ③一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导 致人类胃肠炎; • ④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 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5
4.抗原结构: 菌体 O 抗原 : 细胞壁最外层 , 科共同抗原 , 脂 多糖,100℃不破坏。S-R变异。 IgM 鞭毛H抗原:鞭毛蛋白,60℃ H-O变异,IgG。 荚膜抗原:型特异,阻止O凝集,ViAg,KAg。 5. 抵抗力 :60℃30’ 灭活 , 常用消毒剂敏感。 饮用水消毒-氯。 6.变异:肠道环境易遗传物质交换 ,耐药性变 异,产毒素变异,抗原性变异,生化反应变异。
22
•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 婴幼儿和旅游者持续性水样腹泻,脱水; – 不侵袭细胞,细菌在细胞表面自动聚集, 成砖状排列; – 感染使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出血; – 使细菌在细胞表面聚集的Bfp和AAF由质 粒编码; – EAEC刺激粘液分泌,细菌形成生物被摸覆 盖在小肠上皮上。
23
19
• 2.胃肠炎 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外源性感染 。 •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
– 旅游者,5岁内婴幼儿腹泻,人与人不传播; – 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轻度或霍乱样。 – 肠毒素LT-1质粒编码,65℃30’灭活,1个A和 5个B, A进入细胞,使ATP转化为cAMP,分泌 水,氯,碳酸氢钾,钠吸收减少,腹泻 。 – 耐热肠毒素STa,鸟甘酸环化酶,cGMP增加。 – 定值因子,K88制备疫苗,预防家畜腹泻病。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EIEC EPEC
作用部 位
小肠 大肠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质粒介导 LT 和 ST 肠毒素,大量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 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低热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 痛,发热 上皮细胞 质粒介导 A/E 组织病理变化,伴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 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 呕吐,发热 吸收受损和腹泻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 Stx-I 或 Stx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 II ,中断蛋白质合成 ; A/E 损伤, 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收受损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 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 呕吐,脱水,低热 出血,液体吸收下降
21
•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 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5岁易感; – 1982美国首发,96大阪流行,万人感染,11人死; – 剧烈腹痛,腹泻,血便,10%发生急性肾衰竭;PC减 少,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死亡率3-5 %; – 血清型O157:H7;未煮熟肉食牛排,水,牛奶,果汁, 蔬菜,水果。牛可能是O157:H7的宿主。50多种。 – 产生志贺毒素,由溶源性噬菌体编码,A,B亚单位, *裂解核糖体中断蛋白质合成; *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滤过减少,肾衰; *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微绒毛A/E损伤,腹泻。
18
• (二)所致疾病 • 1.肠道外感染 内源性,化脓性感染 。 • 败血症:45%,死亡率高, 血液中繁殖。 • 新生儿脑膜炎:1岁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泌尿道感染:
– 尿道感染,逆行膀胱,输尿管,肾脏,女性 多见。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脓尿。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物质菌毛,溶 血素。其它: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1
第 十 章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 ae
2
• 肠杆菌科细菌: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一大
群生物学相似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 寄居人和动物肠道内,土壤,水和腐物中。 • 44个属,170多个种。引起人类95%以上感染 的菌种不到20个。 – 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 – 志贺菌属:志贺菌-痢疾杆菌 致病菌 – 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 – 其他菌属:
4
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中等大小,1-3um×0.4-1.0um, G-杆菌,有菌毛,周鞭毛,少数有荚膜 ,不产 生芽胞。 2. 培养 :兼性厌氧 , 营养要求不高 ,2-3mm 灰白 色不透明菌落,液体培养均匀浑浊。 3.生化反应:触媒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 盐。志贺菌 , 沙门菌不发酵乳糖 ; 非致病肠 道杆菌能发酵乳糖,重要鉴别试验。
3
肠杆菌科的细菌与医学的关系
①致病菌: 伤寒沙门菌,志贺菌; ②机会致病菌:属正常菌群,宿主免疫力降低 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部位时,引起机会性感 染,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 ③由正常菌群转为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 大肠埃希菌,因获得质粒,噬菌体或毒力岛上 的毒力因子基因成为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