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化第九章

物化第九章


上 下 回 返
纯水的表面张力为γ1, 某溶质的表面张力为γ2, 且 γ2>γ1, 形成溶液后,溶质的表面浓度为CS, 本体浓 度C0,则( )
(a)CS>C0 √(b)CS<C0 (c)CS=C0 (d)CS=0
溶液表面层对溶质发生吸附, 当CB(表面浓度)>CB,0(本 体浓度), 则( )。
√(a)称为正吸附, 溶液表面张力降低
(b)称为正吸附, 溶液表面张力不变 (c)称为负吸附, 溶液表面张力增加 (d)称为负吸附, 溶液表面张力降低
上 下 回 返
9.3 气-固界面
9.3.1 界 面 分 析 9.3.2 基 本 概 念 9.3.3 吸附的种类与计算 9.3.4 吸附热力学
上 下 回 返
9.3.1 界面分析——与液表比较
上 下 回 返
3.铺展
(1)定义:液固界面取代固体表面,同时液体表面
增大的过程;
始态:
末态:
(2)铺展吉布斯函数变ΔGs ①定义:单位面积铺展过程的吉布斯函数变化;
②计算:ΔGS=γls +γl -γs=-γl(cosθ-1) ③说明:自发铺展ΔGS<0→→θ=0°或θ不存在。 (3)铺展系数S ①定义:S=-ΔGS=γl(cosθ-1);
上 下 回 返
9.3.3 吸附分类及计算
一、吸附分类(按吸附质与吸附剂的作用本质分类)
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分类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吸附力
范德华力
化学键力
吸附层数
单层或多层
单层
吸附热 较小,近于液化热 较大,近于反应热
选择性
很差甚至没有
较强
可逆性
具有可逆性
不可逆
吸附平衡 容易达到平衡
不易达到平衡
9.4.2 基本概念
1.接触角θ:
当液滴在固体表面不完全展开时,在气、液、固 三相会合点,液固界面水平线与气液界面切线之 间通过液体内部的夹角。
θ
θ
玻璃板上的水滴
玻璃板上的汞滴
0°<θ<180°
上 下 回 返
2.杨氏方程: (1)受力分析
γl
γs
θγl-s
γs:固表张力力图将液体分子拉向左方,
以减小固表面积;
γl:液表张力力图将液体分子拉向液面的 切线方向,以减小液表面积;
γls:液固界面张力力图将液体分子拉向右 方,以减小液固界面。
(2)杨氏方程 γs=γls+γlcosθ
上 下 回 返
往固体表面加一滴液体, 形成气、固、液三相间
的接触, 表面张力分别为γg-l,γg-s,γs-l, 若液体
与固体表面不润湿, 则( )
气相
3.举例说明:小液滴呈 液相 球形——同样体积下球 形的表面积最小。
上 下 回 返
9.1.2 界面张力
一、界面张力
1.定义:沿着界面,作用在单位长度上的紧缩力; 2. 单位:N·m-1 3. 方向:沿着界面指向其紧缩方向;
平液面γ平行于液面; 弯液面γ相切于液面。
上 下 回 返
二、 γ的影响因素
(1)附加压力与弯液面的底面半径无关,液面上任何 一点的Δp相同。
(2)Δp与弯液面的曲率半径呈反比: r↑,Δp↓;r→∞(平液面),Δp=0。
(3)Δp与弯液面γ呈正比;γ与温度及液体性质有关。
(4)空气中的小气泡:两个界面→Δp=4γ/r。
★水平放置的毛细管中装有非润湿性液体,在左端 加热,管内液体会如何变化?
9.2.1 弯曲纯液面 9.2.2 溶液表面
上 下 回 返
9.2.1 弯曲纯液面
一、附加压力
1.产生原因:液面张力的存在;
pg
pg
p合 pl= pg+ p合
→平液面:pl=pg;
→弯液面:pl=pg±p合
p合 p合
上 下 回 返
2.定义:弯曲液面内外的压力差;
3.说明
def
p p(l) p(g)
1.相同点:表面分子受力不均→γ、GS同样存在;
2.不同点:降低GS的方法不同; (1)液体表面:减小As→减小GS;
气相
(2)固体表面:无法减小As →通过对具有较低γ的物质
的吸附降低受力不对称;
→减小液表的γ→减小GS。
固相
上 下 回 返
9.3.2 基本概念
1.吸附: 一定条件下,相界面上某种物质的浓度不同于 体相浓度的现象为吸附; 被吸附的物质为吸附质; 具有吸附能力的为吸附剂(高as的物质); 吸附为表面效应,要与吸收区分开。 ★常用的吸附剂: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1.物质本性: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造成;
(1)液体表面:极性越大,物质表面张力越大;
熔融盐或金属的表面张力较大。
(金属键)> (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2)一般的: 固体的表面张力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2.温度的影响:源于温度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
(1)一般的:温度升高→分子间作用力减小
凹液面:pr<p;r↓,pr↓。 (2)此公式亦适用于固体表面(固体升华)的粗略计算。
上 下 回 返
RTlnpr/p=2γM/ρr RTlnp/pr=2γM/ρr
——凸液面 ——凹液面
温度一定,弯曲液面与水平液面饱和蒸气压的关系为:
√(a)p凸>p平>p凹 (b)p凸<p平<p凹 (c)p凸=p平=p凹
的关系(重点)。
上 下 回 返
(三)吸附等温线的种类:
V
V
V
V
V
0 p/p* 1 0 p/p* 1 0 p/p* 1 0 p/p* 1 0 p/p* 1





注:Ⅰ:单层吸附:单分子层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Ⅱ、Ⅲ:平面上的多分子层吸附;
Ⅳ、Ⅴ:有毛细凝结时的多层吸附。
上 下 回 返
(四)等温吸附的计算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 1.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①单分子层吸附:化学吸附和范德华力作用范围等于
2.说明:Tc越高越易液化,故亦越易被物理吸附。
上 下 回 返
二、吸附量的计算 (一)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 (二)吸附量的研究方法:利用关系曲线进行研究; 吸附等压线:压力一定,研究吸附量与温度的关系; 吸附等量线:吸附量一定,研究吸附温度与压力
之间的关系; 吸附等温线:温度一定,研究吸附量与压力之间
Surface Chemistry
上 下 回 返
9.0 引言
基本概念 性质特征 主要内容
上 下 回 返
一、基本概念
1.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2.表面:是指液体或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的界面;
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液 体或固体的表面。
上 下 回 返
2.吸附量: 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物质的量 或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Γ=n/m——mol·kg-1; Γ =V/m——m3·kg-1 吸附剂表面完全被吸附质覆盖时的吸附量 为饱和吸附量 Γ∞ 。 3.覆盖率(θ): 任一瞬间吸附剂固体表面被吸附质覆盖的分数; 空白率:1-θ; 关系式:θ= Γ/Γ∞
上 下 回 返
4.公式在界面现象中的应用: (1)条件:恒温恒压及系统中相的组成不改变; (2)计算:dG=dGS=γdAs→→GS=γAs
→→GS=∑γiAsi(绝对吉布斯函数值)
(3)说明:界面现象产生的最终原因是GS自发减小
←或降界面面积减至最小; ←或通过一定手段降低γ。
上 下 回 返
9.2 气-液界面
上 下 回 返
三、主要内容
产生原 因 几种典型界面
上 下 回 返
9.1 界面张力
9.1.1 界 面 分 析 9.1.2 界 面 张 力 9.1.3 热力学公式
上 下 回 返
9.1.1 界面分析
1.表面分子受力:合力指向液体内部,即受力不均衡;
2.受力结果:表面分子 向液体内部运动,即力 求减小液体表面的面积 至最小;
分子直径大小的物理吸附; ②固体表面均匀:晶格吸附能力相同,一个晶格只
吸附一个分子,吸附热为常数; ③被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对吸附无影响; ④吸附平衡为动态平衡:解吸速率=吸附速率。
2. Langmuir等温吸附式
bp
1 bp
上 下 回 返
9.3.4 吸附热力学
※吸附自发(ΔG<0) ※气体被吸附(ΔS<0) →ΔH=ΔG+TΔS<0 →恒温恒压下为放热过程。
上 下 回 返
9.4 液-固界面
9.4.1 界 面 分 析 9.4.2 基 本 概 念 9.4.3 润湿及其分类 9.4.4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上 下 回 返
9.4.1 界面分析——与液表比较
表面分子受力不均→γ、GS同样存在;
→自发降低GS方法:
气相
→降低界面面积或通过吸附降低γ。
固相
上 下 回 返
3. 相关概念:
表面惰性物质:可使溶液表面张力升高的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可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上 下 回吸附量 (1)定义:单位表面积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与同量溶剂在本体中所含溶质的物 质的量之差; (2) 单位:mol/m2; (3) 说明:正吸附Γ>0;负吸附Γ<0。
封闭在钟罩内的大小液滴的变化趋势是: (a)小的变大, 大的变小
(√b)小的变小, 大的变大
(c)大小液滴变为半径相等为止
(d)不发生变化
上 下 回 返
9.2.2 溶液表面
一、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1.溶液表面降低Gs的途径:通过对溶质的吸附降低γ。 2.吸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