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考点总结考试形式:简答(五道)、论述(两道)考试时间:100分钟1、导论: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及发展(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关系和区别)2、构成要素:a、叙事与议论的辨识b、辨识评论中实事的不同作用3、论点:实事判断与价值判断、具体判断与普遍判断、假言判断4、论证方法:演绎(大到小)、归纳(小到大)、类比(相同、相近)理论:5、配发是言论:a、配发言论(为什么要配发评论;哪些新闻有配发的价值)b、编者按语(性质、形式)c、短评(特点、怎么写)d、配发式主持人评论6、社论、评论员文章:a、各自的性质、特点b、地位7、专栏评论与言论版:各自特点,例子8、述评和杂文:a、各自特点b、电视评述9、广播评论:独特形式10、电视评论:独特形式新闻评论的定义定义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三个方面1、始终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来考察;2、着重揭示体裁的基本特征;3、客观地考察它与当代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的特点强烈的新闻性与时效性鲜明的政治、政论性广泛的群众性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
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
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
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网络言论的出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构成要素叙事与议论的辨识与新闻报道中只有叙述性内容不同,新闻评论中既有叙述性内容,也有议论性内容。
辨识出新闻评论中的叙事与议论,是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
例:新京报评论《我看两会之“校长出国” 》(2010年3月8日)叙事与议论的区分,本质上是要辨识哪些内容是人们已经知道或应该知道的事实,哪些内容是作者对事实作出的判断。
实际上,“是否有争议”是区别新闻评论中叙事与议论的一个标准。
区分清新闻评论中的叙事与议论,也就厘清了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与观点,为进一步辨别三大构成要素打下了基础。
与一般议论文相同,新闻评论也具有三大基本构成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陈述自己的主张、观点。
论据:用来证明这张主张和观点的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辨识新闻评论中事实的不同作用在新闻评论中出现的事实,具有多种作用和地位,准确地辨识它们的不同作用,对于理解具体的新闻评论的思考方法、写作方法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新闻评论中事实的不同作用①作为由头:由头是新闻评论的事实起点,它对应着的是新闻评论中“就事说理”的思考路径及相应的结构。
②作为判断的对象:等待着分析与判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对象。
③作为论据:在论证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的事实材料。
论点辨识出新闻评论的论点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要辨识论点的具体性质,这也是把握新闻评论的重要着眼点。
事实与价值是人类生活的两个界域,以此来区分论点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就是由作为前提的事实推断作为结论的事实,这是判断事实之间的关系;价值判断,则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
这实际上是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
具体判断与普遍性判断新闻评论的论点除了可以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外,一般来说,也可以分为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具体判断: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普遍性判断: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形式和普遍的适用性。
是一篇评论中可以超越具体对象普遍适用的判断,它往往是一篇评论中具体判断必须经过的一个认识过程,必须获得的一个认识结果,必须达到的一个认识高度。
假言判断“有条件的肯定或否定”,在逻辑学上就叫做假言判断。
在新闻评论中假言判断是经常要使用的判断,这是因为评论者一般总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进行判断的,所得到的新闻事实不可能完备。
如果等待事实完备了,恐怕也会丧失了评论的时机。
实际上,人们对新闻评论的期待,往往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事实信息还不完备的时候最为强烈。
案例分析:《“东北虎之死”背后是层层谜团》(3月15日)《笼中虎也许该“收归国有”》(3月16日)论证的不同逻辑方法演绎逻辑方法“三段论”就是演绎逻辑的典型表达形式,它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如:物质是可分的,(大前提;已知判断)基本粒子是物质,(小前提;已知判断)所以,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结论;新判断)新闻评论要做的演绎推理,就是把新闻事件作为某一类事物的“部分”而作出的具体判断。
(大前提;已知判断)(小前提;已知判断)(结论;新判断)归纳逻辑方法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演绎归纳论证的着眼点是:作为前提(论据)的判断,其涵盖的范围是否小于作为结论的判断。
实际上,根据归纳推理的性质,只有较多的个别判断,才可能得出对一般的情况的或然性判断。
类比逻辑方法的实战运用辨识类比论证的着眼点是:在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而结论中是否对其中一个事物的属性进行了判断。
类比论证的可靠性,还在于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是否性质上相同或相近,如果相距太远,那么类比的可靠性就要差得多。
配发式言论新闻评论配发评论的原因有三:1、强调:新闻稿件有了言论的配合,有助于突出报道的意义和地位,而且能够使新闻宣传虚实结合,红花配绿叶,加重报道的分量。
2、补充:借助评论的说理优势,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有助于评价新闻,提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报道思想,使读者(观众)不仅了解事实,而且理解事实,进而对新闻报道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补充深化的具体表现:①添加相关背景(示例:《廉洁救灾仅靠审计监督还不够》《日本地震预警值得借鉴》)②弥补报道不足,防止负效应(示例:《引滦水质令人担忧,治理污染刻不容缓》)③延伸报道视野(示例:《同人民在一起》《我们都是玉树人》)3、平衡:评论可以与新闻报道采取不同的立论角度和表述方式,有助于补充新闻报道的某些欠缺,启迪人们辩证的思维和意识,以调控舆论温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失利时鼓劲,胜利时提醒)衡量新闻是否有评论价值:①是否有较为重要的新闻价值;②是否触及了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③是否蕴含着具有启迪性、苗头性、前瞻性或解惑性的新鲜的思想和观点。
具有较高配发评论价值的新闻典型的正面报道典型的批评性报道典型的社会倾向性报道典型的对比性报道编者按语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搞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按语的功能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强调补充按语的类型及特点按性质分类说明性按语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可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背景材料,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发目的,以引起受众的重视或兴趣,帮助其了解及理解新闻或文稿。
注意:目前,有关新闻背景经常在组合报道中运用“相关背景”或“新闻链接”等方式处理政论性按语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可以提炼或升华报道思想,可以对报道中涉及的事物或问题进行补充或矫正,也可以举一反三,引申生发。
注意:目前,以署名形式,在相对固定的栏目中配发介于按语、短评、时评之间的评论的做法较为普遍。
按编排位置分类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冠于文前或栏前,位置显要,片言居要,严肃庄重。
(字体或加框加线处理)主要特点: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直接议论以编者身份发言,除编后外一般不署名,不拟标题示例:《是租房好还是买房好》文前按语201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通常置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报道或文稿中的内容提法等,给予评点批注、提醒建议或诠释补正主要特点:与报道或文稿既配合又融合,议论针对性强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言简意赅,鲜明泼辣,便于阅读,易于理解示例:《养鱼能手学卖鱼》的报道文中按语198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编后编后又称编余、编辑后记、编后话等;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及议论性文字,目的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文意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
主要特点: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写法接近随感或短评,应有必要的分析议论,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功能上侧重于引申、生发的作用示例:《林茂鸟自多》1995年6月8日《人民日报》短评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炼新颖独到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灵活、讲求时效生动活泼议论生动、构思精巧、文字活泼、形式多样就实论虚缘事议理、重在分析、依托个别、指导一般短评的写作要求①论题具体,一事一议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短评,既不能拘泥于报道,就事论事;也不能游离于报道,空发议论应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不枝不蔓,就事论理,分析精当②长话短说,评在实处短评要想写得短而有力,应在开头、结尾、篇章结构和行文方式上下功夫力求做到精心开头,简化结构,行文简练,议论实在③源于报道,高于报道短评的主要论据应源于报道,短评的重要论点应高于报道注重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配发式主持人评论主持人评论是由主持人直接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并以与观众直接交谈的方式出现,融叙事性与哲理性、个性化与人格化于一体的评论样式。
主持人评论的特征1、个性化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学识专长,不同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性格爱好,使主持人评论有了表现其个性化特征的客观条件以个人身份直接面对观众发表议论,使主持人评论有了展示其个性化特征的主观要求2、人格化评论的发出者是有名有姓、有感情、有性格,能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融入节目之中的具象的个体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议论更具亲近感和易受性,为主持人留下更多张扬个性的空间,也为媒介留下一定回旋的余地3、交流感直接面对观众侃侃而谈的节目形态,使主持人评论具有某种拟态交流的特征从为说而写的评论,到以说为主的评论,还原了谈话的初始形态,使主持人评论更具交流感主持人评论的运用范围个人评论栏目中的运用(自说自话)专题节目中的运用(夹叙夹议)杂志型栏目中的运用(强调补充)现场直播节目中的运用(即席评点)主持人评论的配发方式借事而议式(报道为议论的引子)据事说理式(报道为分析的对象)补充强调式(突出报道的重点或盲点)举一反三式(扩充报道的内涵)配发式主持人评论的要求有感而发,议从事出主题集中,线条单一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见解鲜明,点到为止社论社论的地位社论(在广播、电视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