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古希腊时代从至近代18世纪中期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里的中国进行简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地图中体现出的欧洲人对于中国认知的变化,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世界地图欧洲人中国观中西交流一、前言在中西交流历史方面,各位大家学者都做了诸多研究,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各个角度都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上课时老师曾提到的可以从西方地图里看中国这点启发了我,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仅仅是研究西方某一时期或者具体某一幅地图中的中国,而我认为我可以做的是在纵观西方地图绘制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欧洲人对于中国看法观念的变化历程,并且可以得出通过这些观念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的中西交流的历史。

二、中国地名见诸欧洲人所制地图之前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

长期以来,二者的文化是在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

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的成分。

公元前1世纪之后,由于路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中西交流开始增强,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茶叶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并称其为“赛里斯”(seres),普遍认为该名称就是由丝绸的拉丁语(sere)演化而来,并且很多古罗马诗人在诗作里都提到了赛里斯。

‘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①公元前37年维吉尔在他的《农事诗》里这样写道。

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写道,“据传闻,塞里斯人与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身高十三肘尺(约6米)的人。

他们可以寿逾二百岁。

”②还有不少诗人作家将赛里斯描述为一个宁静祥和,气候温和的礼仪之邦,体现出①Virgil , The Georgics,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26②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第6页了古代欧洲人对于中国这个产丝之国的向往。

而在随后的老普林尼的巨著《自然史》中,他写道“亚洲的最东部有一条从西北到东南的海岸线,北部是斯基泰人,南部生活着印度人,中间则生活着赛里斯人,赛里斯并非像此前人们说的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北部海滨。

”①虽然他还记述了赛里斯人红发,能活到140岁等错误观念,但是至少在赛里斯的地域问题上有了一定进步。

公元一世纪中期,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欧洲人又了解到了一个叫“秦尼”(thinae)的东方国家。

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秦尼”这个名字。

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秦尼人”,他们那里也盛产丝绸,②然而却并没有把“秦尼”和“赛里斯”联系在一起,导致之后数百年“秦尼”和“赛里斯”并存的局面。

三、托勒密世界地图公元二世纪,生活在埃及的古希腊著名天文及地理学家托勒密出版了他所描绘的世界地图(参见图一),收录于其煌煌巨著《地理学指南》的第八卷中,虽然他脑中的“世界”只有亚非欧及想象中的南方大陆,但是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将古代中国标于地图之上。

实际上,托勒密画的图无一传世,保存至今的也只有这本著作的复制品且并未附图,但是由于书中收录了8000个左右的地名和经纬坐标,使得后世的人可以依据文字记载还原出地图。

这幅地图里亚州东部标注“秦尼”和“赛里斯”两个地名,赛里斯在北,秦尼在南,赛里斯被群山所环绕,有几条大河流经,而南部的秦尼则是濒临一个跨越赤道的大海湾,其南面与南半球一个未知的大陆接壤,秦尼的重要城市被画在了南半球。

由此可以看出,托勒密一定详细地参考了前人各种关于东方的描写,并对他们加以综合筛选,虽然此图中仍有许多诸如把斯里兰卡画得比整个印度次大陆还大,印度洋被画成一个封闭的内海等漏洞,但是其在确定中国地理方位上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在接下里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会的控制,在马可波罗之前,托勒密地图所表现出的一直都是欧洲人对中国比较先进的地理认知。

①Pliny(the Elder.), The Nature History, V olumeⅡ,Book Ⅵ,Whitefish: Nabu Press, 2010.p.36②参见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第17-18页图一:《托勒密世界地图》四、中世纪T-O地图在基督教会统治欧洲的中世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T-O地图,这种地图是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目的的,尽管宗教神学色彩非常浓厚,地理信息紊乱,但是由于其中都有涉及东亚的部分,所以对于研究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观念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十分有趣的。

如在二战中被盟军炸弹摧毁的《埃布斯托夫地图》(参见图二),万幸的是有宝贵的照片被保存下来,使得后人可以再睹其真容。

另外非常有名的还有《赫里福德地图》等,他们都是以亚欧非三分天下,中间的三大水系顿河,地中海和尼罗河构成T字型分开三大洲,由于信徒们普遍认为上帝就在遥远的东方,于是伊甸园,诺亚方舟等都被画在亚洲,而在《埃布斯托夫地图》中,代表中国的赛里斯则被画在伊甸园左下方,以两个赛里斯人在树上生产丝绸的场景来表征。

这幅T-O地图的绘制年代推测为13世纪前期,可见这时欧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几乎同古希腊罗马时期相同,一千多年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地图的左上角,有一个类似长城一样的四面封闭的方框,里面有两个凶恶之徒在啃食人肉。

这是圣经中曾出现的反对上帝的邪恶之徒歌革和玛各,他们被认为就居住在中国北面的严寒地带,且会在世界末日时入侵欧洲,而后来的蒙古铁蹄也进一步印证了欧洲的噩梦。

然而欧洲人为了宽慰自己同样臆想出了一位约翰长老,他是一位聂斯托里派的教徒且统治着远东大片区域,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约翰长老之国,担负着夹击邪恶民族的重任。

①随着之后中西交流不断加深,这种神话中的认识直到明清传教士来华后才逐渐消除。

图二:《埃布斯托夫地图》在13世纪末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为欧洲人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这是西方第一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翔实地讲述自己在中国游历生活的书,书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出于元代的中国,其中对于杭州,他写道“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城市之冠。

这里①参见: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88-203页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①同时他还在书中强调了中国的物产丰富,其中不乏自己夸张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再次对欧洲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勾起了欧洲人对于中国这片黄金之地的遐想,甚至成为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主要动力。

五、大航海时代早期大航海时期早期16世纪中期以前,地图技术随着各种科学的蓬勃发展也随之复兴,这一段时间内,涌现出了大量新旧知识混杂的地图,如《1506康达里尼世界地图》和《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既参考了2世纪时托勒密的理论观点,又含有13世纪马可波罗的见闻,宗教色彩淡化许多,这些都说明一点:即地图学正在像科学化知识化的方向进展。

在颇具特色的橄榄形状《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中(参见图三),东亚部分仍然并不准确,无法辨识出基本的地理特征,但是图上中国的位置标注有两个地名,分别是catayum(契丹)和sine(秦尼)。

契丹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对中国北方的称呼,在这幅图中基本占据了整个中国的位置,而契丹正中间画着的长胡子老者则是元代大汗的象征,虽然元代已于1368年灭亡,但近一百年后的欧洲人仍然以为中国还在元朝统治之下,可见当时的信息有多闭塞。

且地图亚洲最东边靠北的地方标着秦尼,可知欧洲人当时还不懂中世纪的“契丹”和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秦尼”之间的关系。

此外,据浙江大学龚缨晏教授的研究,该图上还标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地名Macina,是古代印度、阿拉伯和波斯对于中国的称呼。

②图三:《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①马可·波罗:《马克·波罗游记》,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7页②详见龚缨晏:《橄榄形的世界: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地图》,2007年第1期,第104-107页六、传教士来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巴布达绘制的单幅中国地图(参见图四),是西方历史上首次绘制单幅的中国地图,此图于1584年被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地理学家奥特利乌斯收录入其拉丁文著作《地球大观》中,在西方造成巨大影响,并成为接下来近100年中西人绘制中国地图的标杆,正如周振鹤教授所说:“这是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奠基之作”。

①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有山东半岛未表示出来及江西,四川省名不知所踪等粗糙之处,但是这幅图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巴布达不再沿用托勒密或者马可波罗的任何地名,且将地名分出了两个等级,明确地用比较大的字体标出了当时明代的十五个行省中的十三个,用较小的字体标注府及以下的州县。

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鄱阳湖,洞庭湖甚至是星宿海的位置,一些港口也标注地比较正确,并且还第一次画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这说明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交流开始加深,虽然欧洲人还未真正进入中国进行测绘制图,但是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中,欧洲人获取了当时中国的地图,再加以参考便有了此作的诞生,它向欧洲人提供的有关中国的地理知识大大超过了过去西方任何一幅地图,在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出版之后其影响才逐渐式微。

图四:《中国新图》①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06期,第62-69页西方对华认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即是传教士来华传教,1583年两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先后到达中国。

利玛窦在中国度过的28年里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不仅将西方先进的投影,经纬线等地图学知识传入中国,还把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收录入其拉丁文巨著《华国奇观》传回欧洲,而利玛窦世界地图中中国的部分由于参考了部分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地图,所以绘制地十分精确。

但是利玛窦在中国造成的影响远胜于其在欧洲的影响。

而另一位传教士卫匡国的地图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参见图五),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是欧洲第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它甚至比当时中国人自绘的地图还要精确,居民点,水系,甚至矿坑均一一标注,东南沿海的轮廓也十分精准。

显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临摹综合当时《广舆记》《广舆考》《皇明职方地图》等中国地图,还大量参考了中国的地方县志和其他传教士的成果,并结合了自己游历中国七省的亲身体会和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