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保措施及选址可行性分析

环保措施及选址可行性分析

4.环保措施及选址可行性分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对高台县城集中供热工程采用的环保措施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

4.1废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及可行性分析项目所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SO2、烟尘,污染防治需考虑煤质、烟囱高度、脱硫除尘器等方面,使排放的废气污染物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扩散后的落地浓度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1.1锅炉废气污染物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锅炉废气污染物的防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燃煤采用低硫煤,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对锅炉废气采用脱硫除尘装置进行治理。

4.1.2脱硫除尘工艺及技术论证⑴高效脱硫工艺简介目前,国内锅炉烟气若达到高脱硫,一般都采用湿法脱硫,较常见的技术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的湿法脱硫技术有石灰法工艺、钠钙双碱法工艺、氧化镁法工艺、石灰石法工艺等。

各工艺主要技术指标见表4-1。

本工程选用高效水浴脱硫除尘器,其工作原理为:烟气进入湿式除尘器,由湿式除尘器副筒下部切向进入旋转向上运动,内喷淋装置向下喷淋吸收液,并在筒壁形成一层很薄的不断下流的水膜,一方面烟气中的尘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周边筒壁,为水膜粘附并沿壁面流下排走;另一方面螺旋上升的烟气与内喷淋装置喷出的细小液滴相遇,由于这些液滴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可保证烟气与吸收液的充分接触,从而有效捕集烟气中的尘粒。

在接触过程中,烟气降温,SO2溶解并与吸收液中碱性物质发生反应被去除(SO2+ Ca(OH)2→CaSO3·1/2H2O+1/2 H2O),完成一级脱硫除尘;经一级净化后的烟气由副筒上部进入主筒,经导流板后螺旋向下运动,冲击水封灰斗内的水面,产生的泡沫与烟气碰撞,接触凝聚后完成二级除尘;烟气进入外除尘室后,经导流板加速后沿外室内壁旋转上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烟气脱水并完成三级除尘,净化后的烟气由上部出口排出。

锅炉烟气经过湿式脱硫除尘器除尘脱硫后,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见表4-1。

表4-2 项目废气排放一览表本工程采用的脱硫除尘工艺,采用水浴除尘器,对锅炉烟气进行湿法加碱脱硫处理,除尘效率≥95%,脱硫率≥50%。

烟气处理后,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Ⅱ时段中的限值要求,其处理措施是可行的。

4.1.3烟囱高度确定及可行性分析机械通风时烟囱的主要作用是使烟气污染物的排放满足有关合计保护的要求。

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和《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中锅炉烟囱高度确定的有关规定,每个新建锅炉房只能设1个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总容量按表4-3确定。

表4-3 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45m。

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

项目锅炉房拟采用高度为60m,出口内径为3.2m的单管烟囱。

本次烟囱高度确定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的计算公式:22z absm ys c q C eH u σσπ=∙ 对近三年高台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当地冬季平均风速2.28m/s ,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频13.61%。

冬季大气稳定度以中性(D 类,稳定度频率22.50%)、稳定(E 、F 类,稳定度频率分别为35.28%和31.94%)为主。

室外温度为-4.6℃,气压866hPa 。

供热工程远期烟气及污染物排放速率75m 3/s ,SO 2 19.568g/s 。

项目锅炉房拟采用高度为60m ,出口内径为3.2m 的单管烟囱。

冬季各稳定度及其对应的SO 2最大落地浓度为:中性(D ),C max 为0.0504mg/m 3;稳定(E 、F ),C max 分别为0.0315mg/m 3和0.0094mg/m 3。

SO 2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设计中烟囱高度取60m 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的要求。

拟建项目热源厂周边建筑物高度较低,设计中确定的60m 烟囱远远高于周边建筑,符合烟囱高度要高于周边建筑物3m 以上的要求。

本项目可研中确定的60m 烟囱高度可行。

4.1.4煤库及上煤系统粉尘控制①煤棚粉尘控制项目热源厂内设有半封闭式煤棚一座,粉尘主要产生于煤库运煤及卸煤过程中,为减少煤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当煤含水量偏低时,要求项目热源厂做好煤库的洒水降尘工作,减少煤库运煤及卸煤作业中引起的扬尘。

煤棚的地面应进行防渗处理,并应有排水坡度和排水措施。

②燃煤破碎及上煤系统粉尘控制燃煤破碎及输煤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煤尘,浓度约为2400~3200 mg/m 3,为防止燃煤破碎系统及上煤系统产生的煤尘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项目热源厂在卸煤、破碎及转运过程中进行了喷淋降尘工作,项目热源厂锅炉房单独设置燃煤破碎楼,上煤系统采用内设皮带输送机的密闭式输煤通廊,在接口处设有布袋式除尘器。

破碎楼设置吸尘罩和除尘器。

破碎楼设置有一套吸尘罩布袋除尘机组,除尘效率大于99.5%。

③渣场粉尘控制项目热源厂锅炉灰渣经过冷渣机冷却后喷洒适量的水进一步降温,产生的为半湿灰渣,灰渣产生粉尘很小,要求设置至半封闭渣场堆存,并且灰渣要及时清运至生产企业回用,因此对环境影响很小。

④运输车辆进出热源厂运煤及灰渣车辆必须加盖篷布运输,严防煤尘散落。

以上措施保证粉尘含量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浓度周界外最高点浓度限值≤1.0mg/m3的要求。

4.2废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项目热源厂生产废水主要为锅炉排污、软水水处理排污、炉排降温水及脱硫除尘废水。

烟气脱硫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脱硫废水,其水质主要为偏酸性,悬浮物及Cl-浓度高,脱硫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于脱硫塔补水,不外排。

其他废水排入沉淀降温池,经过沉淀降温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水力出渣和除尘。

热源厂职工生活洗浴废水经室外排水检查井排入化粪池处理,最终外排至附近城市污水管网。

换热站产生的换热废水污染物含量极少,属于清净下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面水环境》,该部分废水不计入污水排放量,水质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12—1999),就近排入城市下水管网。

以上废水回用和处理措施是可行的。

4.3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燃煤炉渣、除尘器回收下来的粉煤灰及脱硫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脱硫渣。

炉渣、粉煤灰为湿灰渣,与烟气脱硫渣混合后可用于建材生产,作为水泥厂生产水泥的添加混合材。

4.3.1灰渣成分及处置要求⑴灰渣成分粉煤灰渣化学成分主要是Si、Al、Fe、Ca和Mg的氧化物,占90%左右,其他成分还有K2O、Na2O、未燃烧的碳,少量P、S等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其化学组成受煤的种类、产地、锅炉炉型及灰的回收方式的影响。

⑵灰渣浸出毒性分析按《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规定的方法,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属于第Ⅱ类工业废物。

灰渣一般具有高碱性,pH值一般大于9,本评价将灰渣作为第Ⅱ类工业废物。

⑶处置要求本工程灰渣临时堆存场地必须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规定。

⑷贮存、处置场所分析工程灰渣临时堆存场地设置水泥混凝土防渗处理措施。

同时,灰渣临时堆存场四周设置排水管,排水管接至渣场渗滤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回用。

4.3.2固体废物最终去向根据国家综合利用政策及设计规程要求,本工程灰渣可出售做为建材利用,可实现综合利用,利用率可达到100%,灰渣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3.3渣场存储周期渣场面积259m2,按堆存高度1.5m计算,可堆存渣灰约389t,每天最大产渣量为75t,渣场可储存5天左右。

热源厂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点收集,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处置。

本项目固废处理处置措施可行。

4.4噪声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4.4.1热源厂噪声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热源厂的主要噪声源为:锅炉房的引风机、鼓风机、锅炉安全阀排汽、循环水泵产生噪声,其噪声源强在85~110dB(A)之间。

噪声对周围的声环境特别是工作场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噪声的治理采用以下措施:①采取“静闹分开”的原则,将产生高噪声的设备集中布置,分别设置了鼓(引)风机间、水泵间等,并与要求安静的控制室、值班及办公室分开。

②引风机、鼓风机选用低噪声风机,集中布置在密闭的除尘间内,墙上安装进风消声器。

鼓、引风机间采用消音进风口,风机加消音器,室内作吸声处理,建筑物围护结构设置隔音门和隔音窗。

③水泵间采用最佳比例的悬挂吸音吊顶,用于降低室内噪声和噪声对外界的辐射。

循环水泵选用低转速风机,并且设置防震基座,水泵进出水管采用橡胶软接头。

④除尘间和水泵间采用双玻璃密闭隔音门窗。

⑤对强噪声源所在的泵房、引(鼓)风机房,在室内设置吸音墙裙、吸音吊顶和悬挂强吸收体,吸收和降低反射声强度,达到降噪效果。

⑥在烟道与锅炉排气出口连接处安装排气消声器。

⑦在热源厂四面厂界绿化,种植高大的乔木,以达到消声、抑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效果。

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热源厂厂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区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要求,同时达到《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规定的要求。

拟建项目热源厂噪声治疗措施可行。

4.4.2换热站噪声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项目换热站的主要噪声源为循环水泵,其噪声源强在75~110dB(A)之间。

换热站噪声会对周围的声环境特别是居民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台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近期设置换热站8座,其中新建3座,充分利用原有锅炉房的小区管网,将城区原有较大规模的5座供热锅炉房改为热力站。

拟改造为热力站的锅炉房为县医院供热站、城关医院供热站、供热公司、盐业公司供热站和兴隆物业供热站。

热力站可采取以下噪声控制措施:①从设备选型入手,选用低噪声热力泵和水泵。

②单独设置密闭的水泵工作间,采用防震基座。

③墙体和顶棚均安装吸声结构,门窗采用双玻璃密闭隔声门窗。

④水泵进出水管采用橡胶软接头。

经现场调查,拟改造的锅炉房与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多在30m以上。

以上供热锅炉房改造为热力站后,原有的锅炉鼓引风机等较大的噪声源将不复存在,换热站在安装低噪声水泵,单独设置循环水泵房且采用隔音门等降噪隔音措施,换热站工作期间的昼夜噪声将比原有锅炉房水平有所降低,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将低于现有锅炉房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