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_王海军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_王海军
[44] 孙占东,黄熙谋,皮安平. 手法复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 80 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 6) : 85 - 86.
[45] 苗同贺. 手法配合激光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J]. 中医正骨,2008( 6) : 15 - 16.
[46] 黄振俊,陈建新,李彦,等. 手法配合痹祺胶囊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 11) : 3051 - 3053.
《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 “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高 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明即
胃,太阴即脾。《伤 寒 论 》亦 阐 述 了 阳 明 病 为 实,太 阴 病 为 虚的理论。后世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 脾胃”之论。李 老 通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实 践,充 分 认 识 体 会 和 掌握并实际运用了这一脾胃病的病 理 特 点 及 规 律,提 出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与“脾宜健,肝 宜疏,胃宜和”的 治 疗 思 想,并 自 拟 治 疗 脾 胃 病 方 剂,如 香 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等,形成了独特的临证用药特点,在 《内经》、《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 了中医脾胃学说,而成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2 脾虚是气虚 甚则阳虚 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虚胃实是脾胃病基本病理特征。李老指出: 有人认 为水湿阻滞,或湿热蕴结为脾之实证。熟不知脾虚失其健 运,才湿热蕴结。故湿热蕴结,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 实。故水湿停留,湿热蕴结之证,乃本虚标实,实由虚致,虚 中之实证,非脾实证。慢性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 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常为虚实夹杂、虚中 之实、实由虚致。故脾胃病脾虚胃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
[51] 虎松艳,唐省三,王晓东. 推拿牵引加中药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60 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院,2008( 9) : 73 - 74.
[52] 欧阳厚淦,翁凤泉. 腰骶角调整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38 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07( 2) : 46 - 47.
[53] 朱忠清,彭晓梅.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1 例疗效观察 [J]. 山西中医,2009( 9) : 37 - 38.
LI Zhenhua's Academic Thought of Stomach Disease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ANG Haijun1 ,LI Zhengsheng2
( 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engzhou Health School,Zhengzhou 450005,Henan,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41] 巨萍莉,王兴平.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 察[J]. 现代中医药,2005( 4) : 61.
[42] 林炫亨. 点穴手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 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2010.
[43] 蔡宏伟. 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 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2007.
[54] 吴小珍. 中医正骨手法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 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 17) : 21 - 22.
[55] 丁骥.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0 例疗效分析[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 9) : 19 - 20.
第 31 卷 第 8 期 2013 年8 月
轻灵甘凉; 通过长期脾胃病临床和调查统计,各种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者占 90% 以上,胃阴不足者不到 10% ,及脾
统四脏等。同时阐述了李老脾胃病治疗用药经验并附有医案。
关键词: 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 R256.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7717( 2013) 08 - 1642 - 05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1 No. 8 Aug. 2 0 1 3
李振华终身教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 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为终身理事,中国中医 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 年被评为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 年 5 月,李振华 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评为“国医大师”。60 余年来,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 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擅长于治疗急 性热病,脾 胃 病 及 疑 难 杂 病,先 后 承 担 了 多 项 科 研 项 目。 1982 年李振华负责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 本质的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李振华承 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 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005 年 4 月李老作为全国著名名老中医之一,参加“十五”科技 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李振华学术思 想及临证经验”课题研究。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 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 年 12 月李老 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摘 要: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实践提出了脾胃学术思想: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虚是气虚,甚则阳
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病多湿,健脾要祛湿,利湿即所以健脾; 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治脾兼治胃,治胃亦
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重视湿热互结,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 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
Key words: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 of TCM; famous old TCM physicians; academic thinking; clinical experience; stomach - spleen disease
中 华 中 医 药
1642
学 刊
收稿日期: 2013 - 03 - 02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2004BA721A01Z71) 作者简介: 王海军( 1953 - )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学士,研究 方
向: 中医内科。
[47] 宋德勋,李建军.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0 例 [J]. 河南中医,2011( 2) : 167 - 168.
李振华晚年精心研究脾胃学说,根据《内经》“脾胃为仓 廪之官”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 胃”的学说,和李老多年临床体会,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 治。通过多年对慢性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提出了系列的脾 胃病学术思想与观点。我们有幸作为李老的弟子和学术继 承人,通过多年的跟师临证和参加科研工作,体会了李老的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与治疗用药特点。现将李振华教授多 年来形成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归纳论述如下。 1 脾本虚证 无实证 胃多实证
[48] 杨小华. 悬板推拿法结合辨证施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 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1( 2) : 250 - 251.
[49] 王志斌. 慢牵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50 例 [J]. 中医药导报,2009( 4) : 68 - 69.
[50] 周子祝. 推拿、牵引及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0 例 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9( 6) : 40,62.
李振华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对脾胃学说的精心研 究,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脾胃位于 中焦,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上升,津液得以四布,营 养全身; 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腑气通利。脾的运化功能 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阳,使脾的运化功 能失常,则可造成脾虚证; 脾胃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 以至脾阳,亦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 降浊,胃气以降为和,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饮食 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寒凉,或嗜食辛辣太过,或恣食 肥甘厚味,饮食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 或感受外 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或脾虚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它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 受纳、和降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故胃多 实证。
第 31 卷 第 8 期 2013 年8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1 No. 8 Aug. 2 0 1 3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王海军1 ,李郑生2
( 1. 郑州市卫生学校中医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5; 2. 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practice,State Medical Master LI Zhenhua has proposed academic thoughts: ( 1) The spleen has no excess syndrome and the deficiency syndrome is the root of spleen disease while stomach diseases are mainly excess syndromes; ( 2) Spleen deficiency in fact is Qi deficiency,and even yang deficiency. Spleen disease has no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while stomach disease has; ( 3 ) Spleen disease is mainly due to damp. Eliminating damp is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is to dredge damp; ( 4) Treatment of liver and stomach must be closely linked; ( 5) Treatment of stomach and spleen diseases can not be separated; ( 6) Pay attention to interaction of heat and damp and the pathological cause is contradictions of Yin and Yang and cold and heat; ( 7) Stomac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drugs with sweet and cool and slight natures; ( 8) Through long - term clinical survey,it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were stomach Qi deficiency,and those with stomach yin deficiency were less than 10% . It also explained LI's stomach disease treatment and experience along with medical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