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方开挖作业指导书

土方开挖作业指导书

4.严格制定动土管理制度,开挖前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临近地下电缆、水管、燃气管道、光纤及障碍物等开挖,联合产权单位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方案进行审批,控制点布设到位,交底到位且具有针对性,周围障碍物摸排清楚。提前对接产权单位,形成联动。
技术员
施工员
生产经理
技术总工安全经理
2
测量放样
3.围护(土体)监测点基坑中部、阳角及有代表性部位,间距为20-50m,每边不少于1个
监测单位人员
测量员
监测单位现场负责人
技术总工
监理
安全总监
放样定出开挖边线和开挖深度,按边坡的放坡率放出基坑开挖的坡比线,基坑底部开挖尺寸;除建筑物轮廓要求外,还应考虑排水设施和安装模板等要求。
坡度范围为0.8-1.5,应明显标识
测量员
施工员
技术员
技术总工
3
降水处理
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开挖深度、各土层的渗透性、设计要求等,选择合理的降水井类型、设备和方法,制定和采用合理的降水方案,一般为轻型井点降水和喷射井点降水。
1.轻型井点降水,井点管排距不大于
20m,滤管顶端宜位于坑底以下
1-2m,井管内真空度不小于65kpa;
2.喷射井点降水,井点管排距不大于
40m,井点深度与井点管排距有关,
比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大3-5m。
施工员
机管员
技术员
技术总工
4
机械开挖
1.开挖前确定截水、排水设施;
2.开挖时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或超挖。如发现土层性质有变化,应及时修订施工方案并报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方案一致;
3.坑底排水为在基坑底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集水井底应比基坑底面低,以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基底无水,抽水设备可采用潜水泵;当积水坑壁出现分层渗透水时,可针对性的设置导水管,将水引入排水沟。
坑顶挡水墙高度不宜低于30cm;坑底集水井底应比基坑底面标高低50-100cm。
施工员
生产经理
技术总工
安全总监
7
基坑监测
3.护壁底部随开挖及时喷锚封闭。
坑底以上20-30c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修底的方法挖除,有地下管线时必须先进行人工探挖,并取得产权单位的同意,必要时邀请其现场指导。
施工员
生产经理
技术总工
安全总监
6
防排水措施
1.基坑水位较低时,应在基坑成型后采取排水措施,排水措施为坑顶排水和坑底排水;
2.坑顶排水为在基坑顶部设置截水沟,防止水灌入基坑,或者在基坑周边设置挡水墙,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确保密实不漏水;
6.堆土应满足规范要求,防止坍塌。
先撑后挖、分层开挖,每层厚度为1.5-2m,按计算确定的临边边坡坡度开挖,支护与开挖同步进行。
施工员
生产经理
技术总工
安全总监
5
人工修挖
1.机械挖不到的土方、自然放坡的修坡、土方开挖的坑底,应配合人工修挖,并严禁超挖;
2.挖土前根据安全技术交底了解地下管线、人防及其他构筑物情况和具体位置。地下构筑物外露时,必须进行加固保护。作业工作中应避开管线和构筑物。在现场电力、通信电缆2m范围内和现场燃气、热力、给排水等管道1m范围内挖土时,必须在产权单位管理人员监护下采取人工开挖;
1.根据设计方案、场地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恶劣天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
2.基坑监测对象包括:支护结构、地下水、坑底及周边土体、周边建(构)筑物、周边管线及设施等,监测主要为围护(边坡)水位位移监测、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支撑内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
3.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3.对于自然放坡开挖采用放坡方法,应采取封水措施;
4.如有支护设计,支护与开挖同步进行,严格控制基坑支撑暴露时间,尽早形成基坑对撑,支撑强度达设计强度后再开挖下一层;
5.开挖中要注意边坡的修整,避免边坡不顺,而当发现土层性质变化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及项目部,必要时,修改开挖边坡,并进行报审报批;
土方开挖作业指导书
(易发事故:坍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
作业步骤
工序流程
作业要点
验收标准
责任人
实施人
验收人
监督人
1
施工准备
1.确定施工方案,制定安全措施,落实施工方法、施工设备;
2.对地下电缆、水管、燃气管道、光纤及障碍物的走向及埋深进行勘探、调查,在开挖图上做重点表示,加强过程管控;
3.布设施工控制点,保证土方开挖标高位置与尺寸准确无误;
4.地下水位监测点布置、数量、间距和深度根据降水方式不同进行确定,基坑外地下水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保护对象周边或两边之间进行布置;
5.沉降监测根据沉降监测需求在周边建(构)筑物选择基准点,使用水准仪进行检测;
6.定期监测并留存外部检测及自检测记录。
1.监测方案进行审核审批;
2.坡顶位移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不少于3个;
相关主题